四四 王修葬主服曹操 郭嘉献策征乌桓 二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属于东胡民族。其语言与鲜卑同,为东胡语言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

  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

  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二零六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乌桓这一支逃至乌桓山(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以北,今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号”。

  汉武帝在位期间,西汉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臣属汉朝,被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

  从此,汉始置护乌桓校尉,持节监护乌桓各部不得与匈奴通联。

  东汉光武帝时期,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

  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汉献帝初平年间,丘力居单于去世,儿子楼班年幼,从子蹋顿有武勇智略,因此代立为单于,并总领右北平、渔阳、上谷三郡的乌丸部落,各部众皆听从他的号令,深受部族的拥戴信服。

  建安初年,冀州牧袁绍与前将军公孙瓒相持不下,蹋顿派使者来见袁绍,请求和亲,接着派军队帮助袁绍打败了公孙瓒。

  袁绍假托朝廷名义,赐给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人单于称号及印绶,袁绍将宗人的女儿嫁给乌桓首领为妻,与乌桓联姻,巩固了与乌桓的联盟。

  当时,楼班已经长大成人,难楼、苏仆延率领部众拥戴楼班为单于,蹋顿为王,然而蹋顿仍然负责出谋划策。

  袁绍死后,蹋顿继续支持袁氏。

  后袁绍长子袁谭和少子袁尚为争夺继承权而互斗,袁谭被杀,袁尚投奔幽州的二兄袁熙。袁氏兄弟在幽州又遭攻打,北逃乌桓求援,希望借助乌桓的实力,复图中原。

  此时乌桓在蹋顿领导下联合,蹋顿的强大势力使人传言他要仿效匈奴冒顿单于和鲜卑檀石槐在北方游牧部落中建立霸权。

  袁氏兄弟及大量追随者到来后,蹋顿得以指挥乌桓和汉族人口多达三十余万,号称“以雄百蛮”。

  蹋顿以袁尚收回故地为由,数次袭击边境,劫走幽州百姓十万户。

  曹操意欲进军乌桓,不少人认为,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潜逃乌桓各部,形不成气候,不必思虑。

  也有人认为,大军西进,许都空虚,若刘表、刘备乘虚袭击许都,回军救应不及,为祸不浅。

  还有人认为,自官渡之战以来,在河北征战多年,军士疲惫,乌桓远居沙漠,语言不通,水土不服,陷入难拔。

  郭嘉力排众议:“明公尽管放心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无妨,刘备虽有攻袭许都之心,却无攻袭之力。要想进军许都,必然借助刘表。我料定刘表一定会阻止他。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所以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

  在众人一片哗然声中,郭嘉详细地分析了平定乌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沙漠人自恃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消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由于袁家的影响还很大,一旦胡人有行动,举兵南征,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却能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了。这正是明公施展统一天下宏伟抱负的大好时机。”

  曹操自在山东奠基固本,到奉天子迁都许昌,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其目标也由称霸一方转为统一天下,郭嘉一针见血之言正合自己“统一天下,整顿乾坤”之梦,茅塞顿开。

  建安十二年(二零七年)五月,曹操率领大小三军,车辆数千,大军抵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兵临塞口,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乌桓治所柳城(今辽宁朝阳市)。

  但见狂风四起,黄沙滚滚;道路崎岖,人马难行,由于不服水土,郭嘉染病车中,曹操扶车哭泣:“因我欲平沙漠,劳奉孝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难安。”

  郭嘉不禁流泪:“自随明公以来,方知天下还有像明公这样雄才大略,志在天下,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明公。奉孝得遇明主,实感幸甚。说起艰辛,谁人比得明公,可说是无一日清闲。若不思天下社稷,百姓安危,只想称霸天下,割据一方,何须如此劳顿?若非奉孝亲闻明公所言,亲和重大意义:“沙漠人自恃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消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由于袁家的影响还很大,一旦胡人有行动,举兵南征,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却能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了。这正是明公施展统一天下宏伟抱负的大好时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