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三个老同学的见面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梁海涛转过头一看:“咦,陆天海!你怎么在这儿?”

  只见陆天海回过头对另一位小伙子喊道:“黄晓阳,你看这是谁?”

  另一位小伙子顿时一愣,赶忙跑过来,两人拉着梁海涛的手激动的不行。

  ”好不容易见到你了!”

  “自从1974年夏天宁洲火车站一别,五年多不见了。“

  ”是啊!你俩什么时候回宁洲的?“

  ”我们去年春节就跟着大部队从云南回来了,刚回城就打听你的消息,到了学校一问,才知道你77年考上燕大了,而且还是咱们省的高考状元。你真行啊!海涛,可是为咱们学校长脸了。“

  ”那是瞎猫碰到死老鼠,你俩当年怎么没考大学?“

  ”嗨!我俩当年在学校的学习底子你不是不知道,从来就没想过要搭上高考的这趟车。“

  陆天海和黄晓阳在宁洲的时候,算是跟梁海涛关系不错的同学,三个人的家庭都有相似的经历,那时两人整天抄梁海涛的作业。

  ”你俩回城后做什么呢?没找工作吗?“

  陆天海苦笑着摇了摇头:”快一年了,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在宁洲像我们这样的回城知青多了去了,大部分都没找到工作。”

  黄晓阳接着说:“说实话,已经不想找了。去年夏天,我俩琢磨着,就到南方进了一些服装,没想到在宁洲还卖的挺不错。我俩就干上这行了。”

  陆天海说道:“有时候想想,当初跟着回城,还不如在农村插队,虽然条件艰苦些,但起码还有能自食其力。没想到回城后迎接我们的却是这种局面。”

  黄晓阳看着梁海涛:“虽然我跟天海的父母都落实政策了,不指望我们马上找工作,但靠家里养着,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儿。“

  宁洲是华夏江南的一个大省,当年有二十多万上山下乡知青。在此期间,除了上大学、参军、以各种形式招工返城,包括为国捐躯、长眠在异地他乡和已经扎根农村结婚生子的之外,这两年在大回城潮流中,有将近十万的知青回城。一时间给宁城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古城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陆天海笑着说道:”我们都不是那种愿意张口吃闲饭的人。这么做,虽然每天还得提心吊胆的防备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盘查,但至少能养活自己。运气好的时候,一个月下来两个人还能赚小一百块钱呢。“

  梁海涛想起,明年的10月17日,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将出台,决定中提出今后必须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

  他对两位老同学说道:”华夏现在正逐步向着改革开放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体制改革方面,国家现在也积极在想办法,相信不久就会解决回城知青就业的问题。你们别泄气,好日子不会太远了。“

  ”海涛,你这么一说,我俩就更有信心了,我们也常想,国家要发展,总不能就这么下去吧!“

  ”这样吧!咱们仨好不容易见面,正好到了中午吃饭时间,我们找一个地方,好好聊聊。“

  说完,梁海涛就让海燕带着爸爸妈妈先回去,跟着两位同学,扛着纸箱,来到了公园附近的一家国营饭店。

  ”海涛,靠这么倒腾服装,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算了一下,扣除路费、所有的开销和费用,不算罚款,一年下来每个人最多也就赚不到四百块钱。

  我俩现在连女朋友都不敢找,这年头想要结婚,三大件一样都少不了。每年赚四百,三年一千二,根本不够。”

  “可是,我俩都不想依靠父母。说实话,他们这十年过得比我们还苦,好不容易有了好日子,总不能给他们添堵,不能让他们为我们操心。你脑子比我俩好使,帮我们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哥俩在三年之内赚一万块钱?“

  “我觉得,倒腾服装这件事情你们可以继续做,千万不要放弃,这起码是一种能让手里有限的资金快速周转的生意,任何生意只要资金能快速种形式招工返城,包括为国捐躯、长眠在异地他乡和已经扎根农村结婚生子的之外,这两年在大回城潮流中,有将近十万的知青回城。一时间给宁城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古城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