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华夏的民族主题和脊梁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在寒假即将结束的前三天,七个人坐上了从宁洲开往燕京的列车。

  这两天,秦璐激动的心情就一直没有平静过。

  她觉得这两天是自己一年来最快乐的时光,甚至比当初在生产队劳动的时候收到秦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还要高兴。

  但是,一想到梁海涛大学毕业后准备回到江宁,尤其是那天晚上参加了原坪乡农场知青在宁洲的聚会后,知道这几个人居然想着要去基层工作,而且态度那么坚决,她的心立刻又暗淡了下来。

  “海涛,你们想过没有,77级有27万多人考上大学,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上山下乡知青甚至还有不少农民,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人愿意再回到农村或乡镇去的?”

  “确实没多少!不仅现在如此,今后也会是如此。”

  梁海涛不由得想起前世,有一些城里的大学生毕业生,甚至像燕大和秦华这样985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自愿到农村当村官或当民办教师的

  但绝大多数农村的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为了摆脱贫困,是为了有一天能离开那片贫瘠的土地,极少有人是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

  他对秦璐说:“所以,更需要从我们这一届大学毕业生做起,为后来者做出表率。”

  “你以为就靠你们几个人,能树立榜样?能扭转乾坤?”

  “别看就我们六个人,也许我们能带动六十人。如果每年有六十人,十年就有六百人。”

  “别想的太天真了!这可不是上山下乡那会儿两千万知青啊!华夏有九亿多人口,就算十年有六千人像你们一样,你觉得能改变的了吗?”

  “世界上的一切伟大都存在于渺小之中。婴儿虽小,但却是未来的成人,脑袋虽然狭窄,但却蕴含着无限的思想,眼珠虽然只有一丁点大,但却能看到广阔的世界。”

  “这不仅是自身观念和觉悟问题,也是一个地方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重视程度问题,这条路不平坦。”

  “也许每一个人微不足道的力量不一定会起到什么作用,但至少不会有副作用,只要每一个人的力量加起来,就能成为浩瀚的海洋。”

  “我说不过你这张嘴,你就没想过爸爸妈妈?他俩到时候还不知道同意不同意你离开燕京呢?”

  “那不一定!要不咱俩打一个赌?”

  “怎么赌?”

  “如果爸爸妈妈支持我,你也一定要支持我,不仅支持我,还要帮我一个忙!”

  “你要我怎么帮你?”

  “让老爸跟江宁省打一个招呼,把潘毅他爸调到怀宁市。”

  “如果爸爸妈妈不同意你离开燕京呢?”

  “哈哈,反正我有办法!”

  “看来你们是真下定决心了!不仅自己要干,还把大人都扯到一块儿了。”

  “还不是为了到时候能得到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好吧!到时候我跟老爸说一声。”

  “这才是我的好姐姐。”

  接着,秦璐转过身对其他人说:“不是我给你们几个泼冷水,别太理想化了。也许你们做的是好事,但农村人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并不是那么容易转变的。记得列宁同志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吗?”

  ”当然记得!秦璐姐姐说得没错,关键是观念和觉悟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思想教育的问题。“

  “这就是你们今后要面对的最大难题。”秦璐说道。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教育问题,是对贫穷根源的认识问题。”

  ”我们班里有一个从农村来的学生,到了燕京后就变了。虚荣心十足,总是跟城里的学生攀比吃穿,麦乳精和奶粉一罐接着一罐,嫌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好吃,花家里的钱一点儿也不心疼,你说这样的人学习再好,今后对社会有用吗?”

  “从古至今,华夏都是一个农耕大国,正是那千千万万的农民,才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