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釜底抽薪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唐之信望着眼前的收购协议,默不作声。

  “唐总啊,实际上我一开始是想以你的云鼎为旗舰来进行整合这个市场,以往的事实证明你的经营天赋和经营才能。但据我的观察,我感觉您是一个有大梦想的人,而我这个小船恐怕承载不了你的梦想。我要的是一群追随者,而你是一个被追随者,或许我们天生的就是对手。如果不是生意的原因,我愿和您成为朋友。这个估值不是我个人做出的,整体决策的结果。就我个人而言,我感觉在这个时候我们红山资本还能给出这样的价格,确实给足了你诚意。”约翰继续说道。

  “如果我不同意,这等于就是最后的通牒吗?”

  约翰没有立即回答唐之信的问话,而是略显得意地引经据典:“你让我想起了你们东国明朝宣德年间的一个典故。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明宣宗朱瞻基始终劝其放弃抵抗,保其富贵。朱高煦没有听进去,继续顽抗。结果,还没出军营,朱瞻基就兵临城下,亲自俘虏了他。朱高煦落了个兵败身死的下场。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这和我们此时此地的情景,难道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唐之信心里在暗暗发笑,这个典故出自一个西国人嘴里,怎么听都有点东施效颦、班门弄斧的可笑。自认为中国文化迷恋者的约翰,研究起历史来还是从书中来,又入书中去,俨然像一个闭门造车的夜郎。

  古代政治的残酷性远不是他这个西国人能够体会得到的,朱高煦曾得到明成祖朱棣口头许诺,传大位于自己,是待选的储君之一。自己又是在靖难之役中屡立军功的能征善战之将,军中威望极高,是朱瞻基父亲朱高炽最大的政敌。可惜朱高炽身体不好,在位八个月就撒手人寰。朱瞻基继位后,威望自然不如他的爷爷朱棣和父亲朱高炽,朱高煦这个政敌比之前更要棘手。就算朱瞻基生性仁慈,不忍杀朱高煦,可政治利益要求朱高煦必须死。他不死,党羽不散,江山不稳。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就是皇帝也要遵守这个规则。而保其富贵,只是劝降的幌子。三国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也承诺保曹爽做一个富贵翁,结果怎样?曹爽投降后不一样还是被灭族满门吗。翻遍史书,对敌人有重大威胁的政敌在投降之后,获得善终的又有几个?朱高煦能不懂得这个道理?

  唐之信望着对咄咄逼人的约翰,也懒得跟他这个“历史小白”纠结历史典故问题,而是进入实质性的思考。

  从现阶段的形势来判断,委屈求全的接受约翰的条件当然是最安全的方式,自己可以得到一笔资金,转战其他行业,或者拿这笔钱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这都是可能的。而于浩洋和詹丽娟跟着自己奋斗这么多年,这样的价格虽说有些低,可对他们个人来说,手里有几千万的现金,后半辈子也可以吃喝不愁了。这样的方案算是一个“金色降落伞”。

  令唐之信心有不甘的是,这十年时间里,他和发小于浩洋和詹丽娟投入了太多的心血,太多的感情。云鼎集团就像是他们的孩子,看着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感受它成长的快乐。慢慢的他们把云鼎集团当成终极的心灵归宿、精神寄托。

  如果没有拘留所这几天和红山资本的兵临城下。唐之信的另外一个计划就会列入日程,那就是IPO计划。

  创业伊始,云鼎商超不过是一家只有200平方米、员工十几个人的小型超市,八年的发展,他不仅把云鼎商超扩张成十个大型购物中心,还投资建设了可以承担商超行业百分之八十的仓储量和百分之七十的商超货运运转量的大型物流园区和三个5000亩原生态农产品基地,年营业额超过15亿,稳定在20亿左右,利润也有5亿左右。最近两年,唐之信紧抓翁百川商业模式的弱点,把翁百川打得节节败退,市场区域扩大了百分之四十。

  如果按照市场份额来计算,唐之信是当之无愧的市场霸主,惠尔斯次之,翁百川排第三。可唐之信心里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市场霸主,完全是以削减翁百川的市场份额得来的。并没有伤到惠尔斯商超集团一分一毫。如果惠尔斯商超集团不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那他们三家一定还是此消彼长,江山轮流坐的局面。也就说,不彻底打败惠尔斯商超集团,自己只能是一个形式上的市场霸主。

  为此,唐之信在解决翁百川之后,策划了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先后投资建设了同城物流、云商城APP和小区便利店联盟,把触角深入每一个小区,每个消费者身边,抢占“最后一公里”。按照这个设想,最多再发展五年,唐之信就有信心彻底吃掉外资惠尔斯的市场,让这个美资惠尔斯彻底滚出商城市,自己成为商城市商超领域的巨无霸,成为商城市一个首屈一指的民族品牌。

  为了获取这个战略需要的巨额资金,唐之信认为启动IPO计划势在必行。如果公司顺利通过IPO,成为上市公司。那么他们就有更强大的财力进行市场扩张,把集团的影响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富贵,只是劝降的幌子。三国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也承诺保曹爽做一个富贵翁,结果怎样?曹爽投降后不一样还是被灭族满门吗。翻遍史书,对敌人有重大威胁的政敌在投降之后,获得善终的又有几个?朱高煦能不懂得这个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