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再回商城第2/3段
可这笔资金不是利润,而是通过上市后融资得来的。如果没有用好这笔资金,无法进一步释放利好信息,公司整体市值就会收到影响,一落千丈,销声匿迹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几乎他的后面还有无数个等待上市的公司,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股票市场里,这种喜新厌旧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市场勃勃生机的因素之一。
何峰又找了为他策划IPO的天梯资本,天梯资本总裁万融则为了他分析他目前面临的形势,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计划。
这个战略计划就是以并购重组来代替实地经营,缺多少利润就并购多少利润。当时,何峰听了这个计划后,顿时瞠目结舌。万融提出的“并购利润”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陌生名词,还是一个从未涉及过的一个领域。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战略思维和战略视野。之前他的经营目标一直是利润最大化,而这个利润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市场扩张得来的。就算是上市了,想让股票升值,也得实实在在的去经营企业。
............
万融看出了他的疑惑,就给他介绍了“并购利润”的详细内容。其实说来也简单,例如你的上市公司资产十个亿,利润一个亿,净利润率是10%。如果你要想增加利润,美化财务报表。那你得找一个利润率比你高,最好营业规模比你小的企业进行并购,上市不上市都可以。如果你恰好看到一个公司资产四个亿,利润一个亿,你就可以把它作为并购对象。
如果你能把它并购过来,两家公司就变成了一家公司。总资产增加了四个亿,变成十四个亿,而利润却增加了一个亿,变成了两个亿,这样你的净利润率就是14%,净利润率也提升了40%。假如再剥离掉一些劣质资产,净利润增长50%也未可知。
市场扩张和利润增长的利好消息只要释放到资本市场,就会带来更多的资金,然后在利用新进资金弥补之前并购的资金亏空。剩余资金再加上贷款、杠杆资金、发行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就可以不断的进行并购,不断的增加利润。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进行运作,成长速度远比实地经营快得多。量级决定地位,只要量级到了,你自然可以光芒万丈,所向披靡。
何峰听了万融这一番解释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他们二人就达成了共识,共同出资成立一个产业基金。绿石股份有限公司改为绿石资本,由绿石资本作为并购主体,产业基金提供资金,在办公用品领域进行并购。
三年后,他们把一个年营业额只有十亿、利润一亿左右的绿石资本做成年营业额二百亿、利润三十亿、市值三百亿的中型企业集团,被资本市场称之为“妖股”。而此时天梯资本也成为这轮并购中大赢家。
虽然绿石资本旗下子公司总体规模虽早已超过了邵氏集团,但邵景洪对他并没有什么好感。在他眼里,何峰不过是一个玩资本的妖精,根本不是一个能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人,和他一起合作就像是一个神仙和千年老妖在一起跳舞,里外四不像。
于是他就拒绝了何峰。
当何峰把那次会谈结果告诉万融后,万融左右权衡了很长时间。最后告诉他,一山不容二虎,与邵氏集团争雄是迟早的事,晚打不如早打。
于是,他们二人制定了两个计策,1.先并购这个打码机行业的其他厂商,形成一个产业联盟,共同在市场上围剿邵氏集团。2.在股权上做打算,看他股权这一块有漏洞,伺机进入董事会。
当二人把计策制定好后,就开始逐步实施。刚实施到一半两人就后悔了,发现打码机这个行业还处于众星拱月的形态,除了邵氏集团,上规模的企业几乎没有,并购难乎其难。因为这个行业大都是家庭式作坊或者家族式企业,没有谁会轻易愿意把自己的企业卖给他们。并购的价格一再上涨,经常是三倍、五倍的价格才能并购到一个公司。而并购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他们的要求。
恰在此时,邵景洪不知从哪个渠道得到了他们要并购这个行业的消息,还特意派人送来了一个“并购奖杯”。他俩当然明白,这是邵景洪在侮辱他们。但也没办法,自己整合起来的这几家厂商如何真和邵景洪竞争起来,还不够邵景洪塞牙缝呢。他们也只好就此作罢。
反倒是邵景洪直接发动了一场价格战,把他们已经收购的那几家厂商打得节节败退,最后运用产业链的优势,把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了百分之十,把终端价格又降了百分之十。就这一个策略就把何峰他0%也未可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