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成败无悔第2/3段
邵丽娜惊讶地望着唐之信,转悲为喜问道:“你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啊?”
唐之信笑了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说道:“你别忘了,我这次带来的钱可不想打水漂。哈哈”
邵丽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笑,说道:“小心眼儿了啊。”
“我可不敢跟师姐小心眼儿。现在邵耀南虽然把控着原材料,看似很有优势。但有一点他没有看到,何峰和万融这俩人完全不懂市场经营,也不是有耐心经营实业的人。”
这一意外的喜讯把笼罩在邵丽娜头上的阴云一扫而光,她转而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说道:“既然天要下雨,那就随他去吧。”
“是啊!人各有志,不能勉强。”邵耀华紧接着附和了一句。
这时,唐之信把文件摊开来,对邵丽娜说道:“何峰他们资金使用期限的是半年,过了这半年,钱就要还上,这属于典型短融长投式的资本运营模式。这种运营模式要求必须得是速战速决。他可是架不住咱们在市场上一拖再拖地得和他进行巷战。”
邵氏三兄弟不自觉地把身子往前挪了挪。这时唐之信问邵耀华道:“邵氏精工的备货还有多少?”
邵耀华略微估算了一下,说道:“原材料够用一个月,成品按目前市场的销量可以维持两个月。”
“这么少吗?”唐之信有些惊讶地问道。
邵耀华又解释道,这是父亲邵景洪在世时要求的,在完成产业链一体化的布局之下,为了一进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就模仿了R国汽车行业的“零库存”模式。为此,还按照“企业要么靠近原材料基地,要么靠近市场”的管理理论,把邵氏精工和邵氏精钢两家工厂挪得非常近,保证三十分钟的路程就可以让邵氏精钢的原材料送到邵氏精工。这样就节省了邵氏精工的库存成本。而邵氏精钢生产量是邵氏精工提前一个月预定。两方库存基本是零。
去年,为了规避一些不可预知的竞争风险,就让邵氏精工多备了一个月的原材料,成品备货够两个月的。幸亏有这些存货,要不然邵耀南一下子就把咱们卡死了。
唐之信听完邵耀华的叙述后,又一次暗暗地佩服起了邵景洪。邵景洪虽信奉传统家族企业管理理念,可在公司经营上却能从实际出发,采百家之长,取自我之道。不得不说,他能够把邵氏集团做到今天这个规模,背后确实有规律可循,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在感叹之余,唐之信很快把注意力拉回了现实,说道:“我们还有一个月的战略布局风口期。”
“一个月?”邵丽娜有些惊讶地问道。
唐之信回答道:“是啊!我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内我们要做成两件事情。第一,完成D国这个供应商的并购。第二,打破吃大批发商的营销模式。渠道要下沉到县、区。另外连锁型的办公用品店要单独成立一个VIP部进行服务。”
他这话一出,不禁让邵氏三兄弟一阵唏嘘。按照他们以往的经验来判断,一个月内完成这两件大事简直是天方夜谭。
首先是D国并购,虽然我们已经进入收购的接触阶段,可收购毕竟不是买水果儿,明码标价,一手掏钱,一手交货。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谈判过程,并且还不能保证会不会有第三方介入。毕竟人家是公开寻找买主儿,关注他们的应该不止自己一家。
其次,就是打破吃大批发商的营销模式。以往,大批发商对于邵氏集团的意义非同凡响。为此,邵氏集团和大批发商达成了联销协议,批发商先给钱,自己再发货,批发商进来钱抵消上次生产的成本,然后把利润再投入下次生产。这种模式优点在于可以快速回笼资金,缺点在于缺乏对市场的把控,自己很难对货物的流速、流量和流向等数据了如指掌。因此,自己的生产任务以批发商上报的数据作为主要参考。也就是说邵氏集团营业额主要依赖于于大批发商。而此时,把大批发商打掉,直接下沉到县、区,还把连锁型的终端店都划归另外一个部门进行管理。先不说这事情能不能成功,单就砍掉大批发商营销模式这一项,就让集团断了资金来源。而这一县一户能不能做成还未可知?
这样的战略规划简直异想天开。
邵氏三兄弟用疑惑的眼神望着唐之信,希望他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复。唐之信没有理会他们,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邵丽娜。邵丽娜紧皱双眉,陷入了沉思。
良久.......
...........
邵丽娜嘴里蹦出几个字:“有把握吗?”
“没有!”唐之信故意用眼睛扫了一下天花板,轻松地说道。
邵丽娜“无计可施”地望着唐之信,过了一会儿。突然笑着说道:“我听你师兄杨朔说过,你从不说大话。你这话里必有玄机,你就别卖关子了。”
这时,唐之信才把眼光实有规律可循,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