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第77章第2/4段
系统中兑换不出来,却能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努力,地球另一边的玉米土豆他弄不回来,摩揭陀的炼糖技术却可以搞搞看。
干脆找慧远师傅打滚,要张摩揭陀的名单吧!
然大兴善寺内僧人众多,就算是慧远师傅都不知有多少天竺僧人,故而他让莫文远先等几日,待名单整理好之后再来。
莫文远从善如流,回家准备寒食节。
……
寒食起源于远古的改火旧习,即“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古代钻燧改火,火种并不是持续燃烧,一年要改火四次,春夏秋冬四时变换时,将旧的火种扑灭,重新钻木取火,取新火种。秦汉之后,变成只在春日改火,寒食节意味着旧火扑灭,新火交替之时,这段空档内,举国上下,不可见火种。
莫文远心说,好在天已回暖,如果寒食节被安排在寒冷的冬日,没有火岂不是要冷死?
他正想着,李三娘的声音从隔壁的厨房中传来“饧大麦粥熬好没?”
莫文远道“快了快了,就要好了。”
寒食节前一日,莫文远家都要忙疯了,李三娘带着几名小娘子早起做子推蒸饼,也就是枣糕,莫文远则忙着炒特色菜四喜烤麸。
待到店铺开门后,四喜烤麸、凉拌豆腐皮、冷豆腐等凉菜被一抢而空,枣糕也被卖得七七八八。
手里有几个钱的小居民也不愿意在寒食节当天过得太寒颤,不能吃热菜,那就买点好吃的凉菜吧,他们早就打听好了李三娘食肆要出能过夜的凉菜大餐,开门前排队就排得老长。
等到坊门开了之后,更是有大流量客人涌入,到晚上打烊前,李三娘一家都在灶台前忙活,一刻都没有闲下来的。
更可怕的是,即便等开始宵禁,他们还是有事要做,之前做的那都是卖出去的吃食,他们自家还要吃呢!李三娘是个生活挺有仪式感的人,不肯用残羹冷炙把节日对付过去,她全身上下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忙碌了一日后还能带领众人为寒食节准备吃食。
说是众人,其实也不过是李三娘莫小狗莫文远还有嫁进来的赵二娘罢了,他们家人口简单,不用做太多菜。
莫文远被分配去熬饧大麦粥,它同寒具、子推蒸饼一样,是寒食节不可不吃的经典菜,作法也不难。
但莫文远是谁,他可是立志成为厨神的男人,再简单的小食也能给他玩出新花样。
他在锅边呆了许久,脱壳大麦在铁锅内煮,水沸腾,浓浓的麦香透过窗子,飘扬进小院,深吸一口气,满胸膛都是黄金谷穗的香气。
杏仁是早就用石磨磨成粉的,他将杏仁粉倒入锅中搅拌,等一大锅浆糊冷凝之后,切成块食用,便是地道的饧大麦粥。
莫文远不满足于此,在等待结块的过程中,他开始鼓捣蘸酱。
传统的饧大麦粥蘸酱是麦芽糖,除了麦芽糖之外,他还把去年制作的桂花蜜拿了出来。
他家院子中有几棵桂花树,在丹桂飘香的季节,莫文远干脆在树底下铺了好几块大布头,没事干就去晃晃树,让更多的花落下来。
等攒了满满一桶桂花后,他坐在小条凳上,无比耐心地把花中的杂质挑出来,小虫、外壳、树枝子一个都不放过。
花放在铁锅中,连续煮沸放入凉水中浸泡几次后捞出来完全晒干,再收入放有蜂蜜的罐子中。
其实桂花蜜使用白砂糖与干桂花拌出来的,无奈于没有白砂糖,他只能一层蜂蜜一层桂花地在罐子里压实了,好好储藏起来。
现在莫文远打开密封的陶罐,用筷子进去搅搅,竹筷子上裹着一层金黄色的糖浆。
桂花蜜配饧大麦粥,完美!
在做完蒸饼与笼饼之后,面团还有剩,李三娘揪了一小块放在手掌心中,把果酱包进去,她伸出手指摆弄面团,不会儿一角尖尖的馒头新鲜出炉。
唐朝馒头与现代馒头包子形状皆不一样,为方便蘸酱,半边白胖,半边有一尖角,吃时用尖角蘸糖或酱。
她现在所包的馒头,比平日里的还要扁些,莫文远眼瞅是按照桃子的模样包的,他道“阿娘,桃子尖头是红的,我们要不也把尖角染红?”
李三娘盘算道“染红容易,紫苏苋菜无论哪种炖煮后都出红汁,到时多加点水蒸之前在面上过一圈便是。”
莫文远主动道“阿娘我来帮你。”
李三娘看他人小小的,好笑道“你帮我蘸红汁?”
莫文远点头。
母子俩都是行动力强的,一碗桃酱熬出来,李三娘便用剩下来的麦面包馒头,而莫文远则拿几枚铜板去街上买买苋菜。
苋菜是唐代常见蔬菜,再加上小孩儿多喜欢色彩鲜艳的饭食,李三娘经常买一把闷锅里,莫文远倒是无所谓,莫小狗吃得高兴的不得了。
;他在锅边呆了许久,脱壳大麦在铁锅内煮,水沸腾,浓浓的麦香透过窗子,飘扬进小院,深吸一口气,满胸膛都是黄金谷穗的香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