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第77章第4/4段
大兴善寺寺殿崇广,规模为京城之最,制度更与太庙同,为皇家寺院。
莫文远跟在人流中,发现一半以上人都是往大兴善寺去的。
三娘一手牵莫文远,另转头对莫小狗道“等一会儿到寺庙,你先将盆中供奉送去,我与大郎在山门高座附近等着。”
莫文远奇道“我们送甚供奉?”他分明记得阿娘不是虔诚的佛教徒啊!
盂兰盆节这日,大兴善寺除了接收皇家供奉之外,城中的富人平民也都会送来供奉,供奉内容不限,除了吃食经书日常用品,甚至还会有人拉来百戏班子,伎乐木偶戏杂技在山门口轮番上演,好不热闹。
莫文远家才奔赴小康,最多就送点蒸饼馒头,但他奇的是前两年也没见三娘送供奉上寺庙,怎么今日……
城中百姓佛教徒众多,但他阿娘却偏偏是不信教的。
李三娘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企图“虽说供奉是给佛的,但法会结束后还不是给大师们吃了去,如果有大师吃到我们的供奉觉得好,说不定还能结个善缘。”
莫文远眼皮子一抽一抽,心说这叫什么善缘,应该说是财缘吧?
用盂兰盆供奉打广告,他娘也是绝了。
莫小狗听了不觉得有问题,他道“高座?已经搭好了?”
高座是给俗讲僧人坐的地方,保证僧人盘腿坐在上面能高出听众一线。
一般在盂兰盆节后一天,也就是农历七月十六,寺庙会开佛讲,内容是佛说目连救母经。
俗讲虽也是讲经却不缺乏趣味性,毕竟目的是为了服务大众,给众人在枯燥的生活中增添乐趣,所以讲经过程中不仅穿插音乐,还以白话叙述,说经僧人怕是练过口技,模仿中年妇女、孩童、老人,皆惟妙惟肖,还能以木鱼配音唱歌。
与百戏艺人相去不远,莫文远之前看过一回,都感叹唐代僧人技能太多。
哎,这年头哪行都不是好混的。
三人说定之后便兵分两路,朝着既定地点去了,莫文远身子小小,手上挎篮子,快步跟李三娘走。
山门外人如潮水,要小心别走丢了!
大胡子在西市开了一间酒肆,专卖胡酒,但这次也不知是家中出现变故还是其他原因,急于回乡,要在短时间内处理他在西市的店面与隔壁的院落。
李三娘出手迅疾,又生得
得一副好口才,以低价收入隔壁宅院。
她带莫文远与莫小狗看了院中陈设,对其带有胡人色彩的装修颇为满意,便回头对俩孩子问道“你们看如何?”
莫小狗住在哪里都一样,看不出好坏,挠头道“我看怎么都好。”
莫文远也没意见,他只道“我想支棚子搭磨坊。”
李三娘斟酌道“这容易,就是要耗点时间,你急着要?”
莫文远道“先用大兴善寺的也行,我同慧远师傅说了,他答应将石磨借我,还给驴子拉磨。”
莫文远笑嘻嘻跑开道“从书中看见一新吃食的做法,想要试试。”
李三娘无语道“你从佛经中就看见新吃食的作法?怎没悟出大道理?”
莫文远道“不是佛经,是杂记。”他又道,“要我说,若我真从经书中悟出道理,阿娘你才要哭,你想我要是得道了,岂不就要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遁入空门?阿娘你饼店无人,定要哭死。”
莫小狗竟然也觉得堂弟说的很对,严肃地点头“是极是极。”
李三娘哭笑不得,啐了莫文远一口“还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你当你谁?”是不是还要学佛祖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
确定院落陈设不变后,李三娘便找来了梓人。梓人是古代对建筑工人的统称,在春秋战国的考工记中便出现了专门的描述。
只是砌墙搭棚,有男主人的家中不必请专人,但李三娘一寡妇,家中男丁尚未成年,还是用真金白银找人来做更方便。
她倒不怕梓人偷工减料,这年头手艺人与商人类似,最讲质量,口碑要是坏了,营生也做不下去。
莫文远这段时间也没闲着,除了帮李三娘做活之外,还忙着收豆子,无论做何种豆制品,黄豆都是原料,这年头黄豆产量不少,贫困户即使吃不起蒸饼,还能以豆子充饥,在穷乡僻壤铜板不常用的地区,豆子与布帛甚至会被作为交换货币,以物换物。
当然在长安城中少见以物易物,一个铜板便能换到大捧的豆子。
李三娘是开明人,家中俩孩子想要做事,只肖给出理由,她就少有反对的,就像莫文远为了一个不定的吃食方子同她要铜板,她也是问都不问,大手一挥拨款。
莫小狗出入院落,见装满豆子的陶瓮整齐排列,摸不着头脑“买了这么多还不够?”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