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不合四六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世民虽然火气上涌,但有道是当家不找事,这新年第一天在太极殿大朝上他要跟李承乾闹出不愉快,这下面内外百官会怎么想,最后得闹出多大风波

  经过李泰的叛乱李世民没之前那么随心所了,想到最后还是忍了。

  下面群臣看见李世民不出声以为是这对父子商量好的,所以也都不吭声。

  “农者百姓之衣食天下之根本也,孤王观朝廷农政,多有因循守旧之政,概因执政者不通时势变化之道也。

  现在我大唐连年丰收,然谷贱伤农,遂使百姓改种桑麻,关中粮食不足,外运不至,内乱必生。

  孤王现下令尚书省并下天各州县,清算各地田亩人口数,以及种粮田亩数,种桑麻田亩数,亩年产粮数,计算清楚后,制定每年各州县须种粮田亩数,各地须种粮田亩须能养活该地之人,人多地少之州县须上报朝廷统一重新安排。

  各地州县官吏应详查各荒地数量,报上朝廷由尚书省汇同中书省门下省制定各地每年荒地开垦田亩数,水渠开挖里数……

  各地州县要开垦荒地须有铁器,所以准当地有铁矿之州县上报朝廷建立铁器作坊,由朝廷统监督打造农具,供应各地农田开垦。

  另各地须广建粮仓高价收购粮食储存粮食,以备灾荒之年。

  令下之日,各地须派人向乡里宣传,咸使百姓知道朝廷重农之意。”

  老鬼把这份谕令念完满殿皆静,这一份比才那一份要严重无数倍。这份先批评执政者不通时势变化,执政者是谁

  皇帝和宰相都有份。

  李世民和的君臣凭借他的内治北破突厥西灭高昌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居然有人跳出来说他不通变化,虽然还没有说话,听着李承乾的谕令呼吸明显加重,马上就要忍奈不住了。

  而且唐朝根本大政偏向儒家,经济政策偏向于小农经济,李承乾这么大刀阔斧地搞计划经济,跟这满殿君臣的理念完全不同。

  广建粮食仓提高粮价这更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李世民认为粮价低是盛世的象征,你提高粮价还是盛世吗

  但是这份太子念完,大殿里近千时君臣虽然都有不同的看法,却半天没有人吭声,这是因为前段时间因大雪和张亮的原因,导致整个长安城缺粮险些酿成大乱,才刚刚过去。

  而且到现在长安城吃的粮食也还是有从洛阳运来的,李世民和很多官员都为此提着心呢

  为了不让洛阳出事,李世民已经连续派出三批御史去巡路了。

  谷贱伤农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提高粮价却万万不能的。

  这就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到了科技和经济政策不断的推陈出新的现代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以自由市场经济著称的美国,它的农业也是靠国家补贴生存,并不是让农业靠市场竞争生存。

  李承乾没有提前跟李世民打招乎,就是怕大唐君臣接受不了他的先进思想,想要生米做成熟饭先把这政策宣布出去,再让李世民他们头痛去。

  可是李承乾看着满殿大臣的脸色和看他眼神,觉得谕令宣布出去也不能算是熟饭。

  大殿安静了有半刻钟,高仕廉才步履沉重地走出来道:“太子能知道农为国家根本实属不易,只是这谕令下的却是有些急躁。依臣看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满殿大臣听着这话都觉得高仕说得太客气了,但是他们又说不出什么驳斥李承乾的话,连出来都不敢出来。

  李承乾闻言却是不高兴了,以大唐现在情况他也只能这样做,难道不收农民的赋税了,再给点良种补贴

  都不可能

  “高仆射,什么叫太急躁了”李承乾冷冷地道。

  高仕廉已经七十岁了,又是长孙皇后的舅舅,平时李世民对他都优容有加,现在被李承乾这个孙子辈的如此质问,也有些恼火,便直言道:“太子殿下的谕令虽是好意,但却不易办理,还有提高粮价之说更是祸国殃民之政!”

  “祸国殃民之政”李承乾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

  “祸国殃民之政!”高仕廉寸步不让,他本来因为李承乾是晚辈,还想给李承乾留些颜面,但是看见李承乾态度,也就没这个心了!

  “士农工商四民,农民是人数最多,朝廷让利给他们怎么就成了祸国殃民之政”李承乾其实在写这份谕令的时候是准备好好的恨大臣们辩论,但是一听见他们不懂装懂还要危言耸听,火就不打一处来。

  李承乾的态度也惹怒了们又说不出什么驳斥李承乾的话,连出来都不敢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