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了解“使职”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唐朝的官职有四种,职事官正式官职、文武散官阶官、勋因功而赐、爵门荫而来。其中散官、勋官和爵号都无兼官,都属于有职无权的闲职。只有职事官都并带散官、勋官和爵号。

  如张九皋曾担任的采访使不在四种官职之内,属于“使职”,即“使职差遣”。

  所谓的使职差遣本指临时派某官离开其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这是自古而然的现象。

  但是开元、天宝年间的“使职”又和其他时代的“差遣”不一样。成百上千的使职,其中有的已经成为了固定化。

  熟读唐史的人会发现,唐代许多官职后面都会加一个“使”字,有的是文,有的是武。

  甚至如李林甫这种权臣,光是兼“使职”,就四十多个,看起来非常厉害。

  从某些方面上讲,使职,类似于后世的“钦差大臣”,但因为唐代使职的复杂,又不一样。

  在后世,由于唐六典和通典流行于世,许多研究历史的人必会去翻阅。所以人们不难理解“职散勋爵”这四种唐代主要官职的定义。

  在后世高辰一直对这种“使职”模糊不清。

  是不是唐代官职后面加“使”的,就是使职?

  那威风八面,掌握一地军、政、财的“节度使”到底是几品官?

  后世许多人猜想应该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

  言出立刻有人反驳,唐代宰相不过三品,一个节度使比宰相品级高,合理吗?

  如果是三品、四品,又觉得不对,天宝年间的节度使一般节制数州,领精兵数万,能左右附属国家。

  上州刺史都是三品官,节度使怎么会只有三、四品。

  张九皋解开了高辰心中的疑问。

  世人先入为主,因为“职散勋爵”都有品级,所以世人认为节度使有品级。

  实际上“使职无官品”!

  一个“使”字,就代表为朝廷所使,为皇帝所使。使职权利大小,听从皇帝,这就够了。

  唐代一品、二品职事官都是养老的官职,如太师、太尉、司空、司徒、太傅、太子太师之类,无实权。还有如三京牧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大都护,这种受朝廷节制太严,很难发挥。另外一种就是天策上将、尚书令,这种李世民曾经担任的官职,权利太大,自李世民登基之后,便不再设。

  尚书令为尚书高官官,自李世民后,分为左右仆射,左右仆射依旧权利很大,如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为首席宰相。

  后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天宝年间改回左右仆射。

  实际上在唐高宗时,尚书左右仆射已经不能被称为首席宰相了,如果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连宰相都不算。咸亨年间复旧。

  但是玄宗时又改,以门下高官官侍中为左相,以中书高官官中书令为右相。其余加“平中书门下章事”者,为宰相。

  唐初以左尊,盛唐时期又恢复秦汉时右尊。所以中书令为首席宰相,现任宰相李林甫便任中书令。

  中书令有两位,玄宗时期只设一位,又因开元中期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机构,大有架空六部的趋势。再之,唐玄宗上任之后一改之前一朝时同时拥有五到十位宰相,严格将宰相控制为两人,一正一辅,多的时候有三人。这造成了“中书令”权利极盛,遍观全唐,没有哪个时期有这个时代的宰相权利大。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