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童贯往事 方腊燕京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而恰逢童贯在东南镇压方腊起义之时,京师这边经过马扩等人的外交沟通跟金人确定了海上之盟,海上之盟是大宋朝廷派使节自山东登(今山东蓬莱)、莱(今山东掖县)泛海赴金,签订了共同灭辽复燕的军事合作盟约。由于双方地理上受辽阻隔无法在陆上接触,而需要海上经渤海往来而得名。

  根据海上之盟约定,宋军要跟金军一起围攻辽国南京(燕京),而此时的宋军主力京师禁军及西北边军被童贯带到东南剿灭方腊起义,等到金国使者派人京师催促,宋徽宗老爷子还是坚持攘外需安内的政策,其金国使者等了几个月后,童贯率领的大军才凯旋而归,但是大军归来需要休整一段时间,加上当时运河阻塞,东南富饶之地被花石纲和方腊起义搞的民不聊生,粮草的缺乏和军队的疲惫让老爷子尽量拖延着大军北上跟金人合围燕京,随着辽国中京的陷落,老爷子才着急起来,必须尽快出兵北上,才能避免落在金国后面,一旦金国首先攻克了燕京,朝廷想要拿回来就困难了。但是此时童贯和将领们还是建议皇上暂缓出兵,原因还是粮草不足和军队没有休整,所以就这么一直拖延着,与此同时找各种理由不见金国使者,便让接待官员每天好吃好喝伺候着,就是不提出兵之事,把金国使者都气的火冒三丈,但是也没有办法。

  而到了三月十七,金国从西北方给代州的守军发来了军牒,声称金国已经占领了燕云十六州的山后地区,由于辽国的居民纷纷从金国占领区逃亡大宋境内,金军发牒,要求大宋边境不得收留难民,并带有威胁性的要是收留了其后果自负。随着军牒传到京师,就更增加了出兵的急迫性。于是,朝廷经过商议决定,大军于四月十四出征跟金人一起合围辽国南京(燕京),同时任命童贯任宣抚使,率领十五万兵马北上收复燕京,到时大军出征之日,宋徽宗老爷子从斋宫的端圣园出来观看出兵仪式,给了童贯上、中、下三策命令,上策是如果燕京百姓列队欢迎朝廷军队,我军就可乘机顺利拿下,恢复旧疆土;中策是如果辽国的天锡帝再识趣一点,向大宋称臣,就保留他的藩王地位,这等于是收复了旧土,但燕京还是交给契丹人统治,只是恢复了名义上的统治权;所谓的下策就是燕京人民不想回来,天锡帝也不想对我大宋称臣,那很可能就陷入僵持局面了,唯有军事战争一条路了。

  到了四月二十三,童贯帅军到达前线高阳关,到了五月初九,宋徽宗老爷子又任命蔡京的儿子蔡攸作为童贯的副手,这蔡攸就是经过蔡京的运作,来前线分取战功的,因为此时的朝廷大臣及皇上都认为,这场战役就是一次走过场,大宋必将胜利无疑。

  五月十三这天,童贯将前线大军分成了二路,东路军的中心在雄州,由名将种师道指挥,屯扎在前线附近的白沟,西路军的中兴在广信军(现河北保定徐水区西),由另外一位童贯部将辛兴宗指挥,也就是在平定方腊起义是抢夺韩世忠擒方腊之功者,屯扎在范村。在所有出征的将领中,最著名也是最有经验的是老将种师道。由于其长期在西北与西夏对峙,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个人是并不主张跟辽国作战,其原因就是宋辽有着澶渊之盟,古代武将最讲究信用,种师道一直认为既然跟辽国签订了盟约,就不应该在没有撕破脸的情况下就贸然攻打对方,这样就是打胜了也是胜之不武,但是整个事情的经过和决策,种师道完全没有参与。既然有着盟约,就不应该挑起战端,但是出兵这是朝廷的决定,最后还是服从了朝廷的调遣,率领刚才东南方平定方腊起义不久的西北军跟随童贯北上。虽然名义种师道是东路军的指挥长,但是由于朝廷的体制,却处处受到童贯这个宣抚使的节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指挥军队作战。这也为以后的失败遭遇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而此时雄州知州和诜向童贯献策,他认为燕京人民早就欢迎宋军的到来了,应该以攻心为主,军事手段为辅,降下黄榜和大旗,告诉人们攻打辽国是不得已,并同时严明军队纪律,不准对百姓烧杀抢掠,如果辽国守军能够率城投降,就授予节度使之职。而这个建议其实严重违背了事实,毕竟燕京脱离宋朝统计已经一百多年了,其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当地百姓对大宋的认同感逐步在降低,同时辽国守将确实被金国的铁马金戈打怕了,但是对于宋军他们一来认为有着檀渊之盟大宋不会进攻辽国,二来从之前宋辽多年的对战中,辽军也不惧怕跟宋军对战。所以这个建议注定是失败的。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