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大庆殿内 登基大典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五月二十七,在内侍的带领下我沐浴完毕便前往大庆殿准备接受登基大礼。大庆殿是皇宫的正殿,是皇宫内最为雄伟壮丽的殿宇,整个殿堂平面呈“工”字形,大殿有九间房屋组成,在边上东西二头各有五间挟屋,东西走廊各有六十间,大殿前面的台阶是沙坨,大殿后面有斋宿殿,宫殿阶前的平地广大开阔,可以容纳数万人,庭院还列置法驾仪仗,两座钟鼓楼互相对峙。将天子的车驾、仅仗全部陈列出来,也占不满整个殿庭。庭中有两座楼相对峙,称为“钟鼓楼”,楼上有太史局的属员测量检验刻漏。每一时、刻鸡人吟唱报时,敲一声鼓,于是就有一个穿绿衣服的人手执牙牌去奏报时辰。每到某一刻,就说“某时几棒鼓”,每到某一时,就说“某时正”。大庆殿旧名“崇元”,太祖乾德四年(966)重修,改名“乾元殿”,太宗太平兴国(976--979)、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因火灾而先后改名“朝元”“天安”,仁宗景祜年间(1034-1038),方改名“大庆殿”。凡元旦、冬至、圣节称贺大礼、册封尊号等都在此举行。

  下午时分我便到达大庆殿后面的斋宿殿,根据惯例晚上我将在此歇息,待明日举办的登基大典,而此时我身边围着东宫侍卫、皇城司护卫、开封府府派过来的兵卒等众多护卫,从里到外把真个大殿护卫的连一只鸟也飞不进来。到了晚上,皇宫内殿除了仪仗和卫队之外,又用头戴镶着织锦边小帽、身穿锦络所缝宽衫的兵士,分别手执银襄头黑漆杖子的喝探兵士,十多人编为一队,聚集站立在一起,一共有几十队,各队中有一个人高声喊道:是与不是?众人答道:是。那个人又高喊道:是什么人?众人答道:殿前都指挥使童贯。各队轮流喝叫,不停歇。

  同时又在宣德门外设置警场,担任警戒的禁军称为“武严兵士”。警场中设置画鼓两百面,号角的数目与之相应。那些号角都用彩帛做成像小旗尾一样的装饰物,系在上面。兵士都戴着小帽,裹着黄色刺绣抹额,身穿黄色刺绣宽衫,内穿青色窄衬衫。下午三时到五时分、三更时分,分别击戒严鼓。每次击鼓之前,先鸣号角:号角鸣罢,一个军校手执一根长而柔软的藤条,上面系着朱红色拂子,擂鼓者看着拂子,随着拂子或高或低的舞动,用鼓声的高低来应和拂子的指挥。警场是大宋帝王举行登基大礼前夕,在宫内大殿、太庙等处斋宿,设“夜警晨严”之制,由卫兵奏乐严鼓,警夜清场,谓之“警场”。也指负责警夜守鼓的卫士。拂子即拂尘。

  而此时在大庆殿里头的钟鼓楼内的测验刻漏士卒,每一时、刻鸡人吟唱报时,敲一声鼓,于是就有一个穿绿衣服的人手执牙牌去奏报时辰。每到某一刻,就说“某时几棒鼓”,每到某一时,就说“某时正”。

  测验刻漏就是观测检验漏刻,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壶底穿孔,壶中注水,水中立一有刻度的错形浮标,壶中之水浦漏渐少,箭上度数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古人认为漏刻的发明时间可追溯到传说的黄帝时代,“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春秋末期,齐国将领司马穰直在军中“立表下漏”以待庄贾,日中而庄贾违令不至,即被处死,可见漏刻在当时已有较为普遍的使用。在历史发展中,漏刻发展出不同的结构形制,所用工作物质有水、水银、铁丸等,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宋代以壶漏、香漏、晷表及辊弹漏刻为四大计时工具。司天机构使用的是水漏,这种刻漏制作精良,计量精密,代表着当时的最高计时精确度。每时、刻作鸡唱:每到整时整刻,负责报晓的吏人引唱报时。宋代十二时辰制,是将一天均分为十二个时辰,二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分别用子、丑、寅、卵、展、巳、午、未、中、西、皮、玄十二地支来合名。宋代百刻制,是把一昼夜的时间均勾分为一百等分,每份称为“一刻”。由于一年之中昼夜长短变化,宋代时时制“冬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百刻计时制的原理就是在一昼夜中,把滴下的水量均分为一百个刻度的距高,以水流满一个刻划的时间为一刻。

  宋代把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称为“鸡人”。宋代鸡唱由唐代鸡人发展而来,宋代太更局有“鸡唱三人”。唐代时有鸡唱词,五代逐渐废弃,止唱和音。北宋仁宗景德四年(1007),司天监上书请复用旧词,“送诏两制详定,付之习唱”。每当大礼、御鼓、登楼、入阁、内宴、昼改时、夜改更时,鸡人就会吟唱,如五更五点后发鼓时候的鸡唱词为:“朝光发,万户开,群臣谒。平旦寅,朝辨色,泰时听。日出卯,瑞露睇,祥光绕。食时辰,登六乐,荐八珍。禺中巳,少阳时,大绳纪。日南午,天下明,万物睹。日映未,飞夕阳,清晚气。晡时申,听朝暇,湛凝神。日入西,群动息,严肩守。”平常时改刻、改点则不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