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潜移墨化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随着墨刊的宣传,李夫子的不遗余力的在长安城嘚瑟拉仇恨,恶心曾经的对手,读书三段论在长安城的影响力逐渐增大。</p><p>长安城作为帝都,可以说是大唐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光是书院就数不胜数,况且每年常年都有大量的读书之人来此游历求学,等待三年一次的科举制。</p><p>大唐虽然大开科举,但是很遗憾,录取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三年只有十几人,有的甚至都不取,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p><p>可是偏偏这些读书人屡次不中,还自命清高,根本不愿意放下身段。</p><p>“读书之人千千万,做官者又有几人,”</p><p>“人在十五至二十五岁,记忆力最佳,是进学最佳时期,超过三十岁,记忆力精力就会逐步衰退。”</p><p>………………</p><p>周臣放下手中的墨刊,心中纠结万分,他连续参加了四届科举,可惜屡次落第!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他依旧是一事无成,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p><p>而且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精力的衰退,再加上各种家庭俗事的牵绊,更让他力不从心。</p><p>“相公,可有心事!”周氏在一旁担忧的问道。</p><p>周臣摇摇头,看着周氏年纪轻轻就已经早生华发,家中贫寒无法度日的时候,忍着娘家的白眼上门,这才让这个家勉强维持下去。</p><p>“为夫想放弃科举!”周臣声音低沉,用尽力气说道。他甚至不敢看自己妻子的神情,因为最支持他的就是周氏,此刻的放弃,几乎让周氏之前的努力功亏于溃。</p><p>出乎意料的是,周氏确实并没有激烈的反应,反而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轻松。</p><p>“相公,无论是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周氏温柔的说道。</p><p>“夫人,你不生气?”周臣不敢相信道。</p><p>周氏摇摇头说道:“做官与否,妾身并不看重,妾身只是看相公当时醉心于科举,自然鼎力相助,而如今相公决定另谋出路,妾身也是一并支持,相公可曾想到过有何打算。”</p><p>“为夫决定办学!”周臣坚定的说道。</p><p>“办学?”周氏皱眉道:“相公并没有功名,恐怕没有多少人家的孩童愿意前来进学!”</p><p>“不!为夫说教并非为考取功名,而是扫除文盲!”周臣道。</p><p>“文盲!”周氏诧异道,她虽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对文盲这个词也是大名鼎鼎,毕竟这个词实在是太尖锐辛酸了,而且入木三分。</p><p>“一些穷苦人家虽然愿意读书,但是恐怕负担不起束脩吧!”周氏担忧道。</p><p>长安城居大不易,束脩也是连年上涨,据说太平坊的佟老夫子,曾经教出过十名举人,他收的学生,每人束脩那可是每年一贯钱。</p><p>“为夫当然不会收那么多,半年一百文,只教两门,识字和算学!”周臣将两本书递给周氏道。</p><p>周臣早有准备,两本书一本是儿童启蒙常用的千字文,另一本则是沈鸿才新编的第一部数学,虽然是新书,但是内容极为简单,乃是常见的加减乘除运算,这对周臣来说,没有丝毫的难题。</p><p>识字,会算数!再加上价格便宜,周臣相信一定会有不少家境贫寒的人愿意向学。</p><p>夫妻俩一合计,决定就将周家最大的房间,也就是周臣曾经的书房腾在是太尖锐辛酸了,而且入木三分。</p><p>“一些穷苦人家虽然愿意读书,但是恐怕负担不起束脩吧!”周氏担忧道。</p><p>长安城居大不易,束脩也是连年上涨,据说太平坊的佟老夫子,曾经教出过十名举人,他收的学生,每人束脩那可是每年一贯钱。</p><p>“为夫当然不会收那么多,半年一百文,只教两门,识字和算学!”周臣将两本书递给周氏道。</p><p>周臣早有准备,两本书一本是儿童启蒙常用的千字文,另一本则是沈鸿才新编的第一部数学,虽然是新书,但是内容极为简单,乃是常见的加减乘除运算,这对周臣来说,没有丝毫的难题。</p><p>识字,会算数!再加上价格便宜,周臣相信一定会有不少家境贫寒的人愿意向学。</p><p>夫妻俩一合计,决定就将周家最大的房间,也就是周臣曾经的书房腾出来,作为学堂,开始向挂牌收徒。</p><p>大名鼎鼎的周落第竟然要办学了!这才曲池坊可是引起了不少的轰动!毕竟能够多年连秀才都考不上,在当地也算是大名鼎鼎了。</p><p>“一百文!要我说周落第不但学问不成,做买卖也不成,一百文恐怕就是赔本赚吆喝吧!”</p><p>“要我说,周落第的学问恐怕也就值一百文,亏他自知之明,仅仅教人读书识字,要不恐怕都要误人子弟了!”</p><p>………………</p><p>在一旁奚落声之中,周臣的的学堂终于开张了。</p><p>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周家学堂竟然出奇的火爆!整整招收了六十多人!</p><p>“先生,我家小子很调皮,要是胆敢不听话,尽管教训。”</p><p>“先生就拜托你了,我家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是先生能让他识几个字,把他的算数学好,能够跟着我做买卖就行!”</p><p>“我就世世代代是文盲,但是我的儿子不能是文盲!”</p><p>………………</p><p>…………</p><p>……</p><p>周臣站在自家院落改造的学堂门口,看着一双双真挚的眼睛,只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p><p>捧着足足六贯钱,周氏喜极而泣,在大唐六贯钱对普通人家来说那可是一笔巨款,而且这只是半年的束脩而已。</p><p>而学堂之中,周臣看着一个个学生手中的笔,陷入了难题。</p><p>“夫子,这是铅笔!是我们买数学书的时候,送的不要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