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誉满江南第1/2段
孩子一句话,戳中了林新雁的心事。
蒋菱余光看到林新雁悄悄站直了身体,她就继续说:“柳毅还真的把小龙女的信带到了钱塘一带,在这个地方遇到了洞庭君的弟弟钱塘君。钱塘君听说了这件事,气得不行,简直是怒火中烧,马上飞向泾阳,救出了小龙女。”
“有困难,找叔叔,也可以的!”
小孩子童真可爱,蒋菱摸了摸他的小脑袋,故事也就没有继续讲下去。
其实故事的最后,钱塘君深感柳毅仗义、善良,劝侄女改嫁给他,但是钱塘君和柳毅说话的时候言语傲慢,所以柳毅一口就回绝了这门亲事。
小龙女非常失望,之后经过幻化,变成范阳卢氏,最终和柳毅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蒋菱之所以只把故事停留在小龙女得救,是因为古代对女人的天然偏见,似乎认为她们只有通过婚姻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但现在的价值观当然不能这样引导。
柳毅出于善心,想要救小龙女脱离苦海,并非别有目的,一定要人家以身相许来报答,小龙女也未必愿意用以身相许这种方式来报答,无论是洞庭君还是钱塘君,都没有权利对小龙女的婚事做主,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爱护,也不应该有别的要求来当交换。
在君山公园里逛了一圈,也到了吃饭的时间。
辽阔的洞庭湖及其周围平坦的平原,是湘楚文化的摇篮,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土壤肥沃,降水充沛,光照充足,蕴藏了无数的珍宝。
“菱角何纤纤,菱叶何田田,”蒋菱又开始介绍了,“今天你们一定得好好尝尝我们这儿的菱角才行。”
菱角又叫龙角、水栗,是一年生蔓性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系浅扎于泥土中,茎柔软纤细,零星的叶片轮生,漂浮于水面。
菱角原产于欧洲和亚洲的温暖地区,只有中国和印度进行了驯化和栽培利用。
在中国,菱角的食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它的痕迹。
菱角按果实外观的角数,分为四角菱、两角菱和圆角菱。
夏末秋初开花,呈白色或淡红色。菱花授粉后,没入水中,长成果实,就是菱角,菱角一般秋季收果。爱阅app完整内容
采菱在文人笔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摇曳生姿。
王维诗中说“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张元凯诗里描绘“菱角何纤纤,菱叶何田田”。
菱角被称为“江南水八仙”之一,未成熟的菱角是青皮的,口味清甜,可以当水生蔬菜,直接爆炒;成熟的菱角是红色或者黑色,富含淀粉,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列为重要的水生粮食作物,煮、炖、烧、煨都可以。
“我们这边一般和莲子、莲藕一起清炒着吃,在我们这儿,它们三个合在一起就是洞庭三宝。”
“这就算一道菜了,”林新雁数着说,“还得吃一吃藜蒿。”
藜蒿,又名蒌蒿、芦蒿,属野生草本植物,一般生在湖泊草滩附近,有一股蒿草的味道,尝起来并不苦。
早在明朝朱元璋在位时,人们每年在清明节都会把这个作为贡品进贡,从此逐渐形成了采集野生藜蒿为食的习惯。渐渐地,藜蒿成为野蔬上品。
藜蒿炒腊肉,更是一道湖区人家的家常野菜,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
“藜蒿炒腊肉肯定得尝一尝,虽然这个味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我们湖区这边的人都爱吃,算是特色,”林新雁说起这个,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把藜蒿去根之后的嫩茎切成半寸长一段,再把腊肉切成丝,外加一些葱段,炒腊肉之后再加入藜蒿和葱……”
腊肉金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醇香柔润,有一股特别的香味。
“另外,藜蒿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草部》记载,藜蒿气味甘甜无毒,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久食轻身,耳聪目明,还能防衰老。”蒋菱笑一笑,“中医还觉得能清热、利湿、杀虫呢。”
洞庭湖的特产也不止这两样。
汉寿县有3000多年的农耕文明史,是地肥水美的鱼米之乡。汉寿玉臂藕,藕汁脆嫩、口感香甜、无丝少渣,在古代就被选为贡品。
1938年,著名作家郁达夫为避战难,从汉口辗转来到汉寿县城,有一天,他应汉寿籍文化名人易君左的邀请,同游县城西郊的花姑堤,正在欣赏风景的时候,郁达夫突然盯着几十步之外的数十亩水面看,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