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无间道(求追读!)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比如某位翰林学士每年可以恩荫一位子侄当官,数十年下来,光这位翰林学士一人就可以带出几十个新官。

  这样的官场生态显然是极不健康的。

  北宋冗官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此。

  范仲淹提出的“抑侥幸”正是要抑制这种极不合理的“侥幸”。

  范仲淹提议两府并两省官遇大礼只允许恩荫一个亲生儿子充任京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子侄都可以恩荫;各路转运使及边任文臣到任二年后才可以申请恩荫。

  范仲淹提出的“明黜陟、抑侥幸”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宋冗官愈发严重的问题。

  可也因此,范仲淹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集团。

  结果,由范仲淹主持推行的“庆历新政”在运行了一年零四个月后就宣告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改革派大臣也纷纷被排挤出了朝廷。

  由此可见,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帝王支持,再有能力的官员,也无法撼动既得利益集团。

  而到了赵佶这一朝,冗官和任人唯亲的问题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巅峰,寒门子弟要想出人头地,更加艰难。

  而且,赵佶还大兴太学,搞得一年就有三四千个太学生诞生。

  这就使得寒门子弟,在这狼多肉少的恶劣环境下,更加难以出头了。

  所以,李存才一直很有信心,自己搞科举,肯定能招揽到一些渴望出人头地的寒门子弟。

  事实证明,李存是对的。

  虽然目前还很少,但至少已经有胆大的寒门子弟来投李存了。

  这就坚定了李存信心。

  李存相信,只要自己能挡住几波宋军的攻击,给这些寒门子弟看到自己能成大事的希望,肯定会有更多的寒门子弟,甚至是豪门子弟来投自己的。

  到那时,李存就再也不用为没有人才而操心了。

  依照笔试的结果,李存亲自一一面试了这九十九个考生。

  虽然这些考生大部分都表现得差强人意,但李存还是很干脆的依照他们各自的才能,或是把他们下放到了自己已经打来的建德、桐庐、新城、富阳、钱塘、仁和、於潜、余杭、盐官、昌化、临安这十一个地区,或是让他们在中央(即杭州城)任职,亦或是让他们进入虎贲军担任参谋、书写机宜文字、管勾机宜文字。

  再加上李存的那些便宜舅哥、便宜丈人以及李存一众小妾的一些亲族,还有少量的“主动”投李存的一些士族子弟。

  杭州地区终于不用再担心没有人才治理了。

  至于当初过渡用的赵宋旧官旧吏,李存也没有过河拆桥。

  他们中愿意投李存的,李存就继续用他们,而且还会酌情提拔,但通常都会调岗——绝大多数都会调到中央来任用,免得他们搞身在曹营心在汉,等宋军打来,直接开城投降。

  他们中不愿意投李存的,念在他们有帮李存稳定局面之功,李存都会赦免其罪,再给其发放少量的遣散费,做到了不好聚但好散。

  ……

  李存将整军计划交到了一个大约四十多岁仪表俊美的中年手上,对他说:“叔通,今整军乃我虎贲军首要大事,你万万不可懈怠。”

  这个中年就是李存搞得第一届科举的状元——宇文黄中。

  说宇文黄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

  可提到宇文黄中的另一个名字“宇文虚中”,恐怕很多人应该就不会陌生了吧?

  ——历史如果不发生改变,几年后,赵佶就会给宇文黄中赐下“宇文虚中”这个名字。
没有人才而操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