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戚继光第二第1/2段
“善,大善,澹叟果然智珠在握。”朱大典瞬间心领神会,兴奋得连连抚掌。
东林诸君子之所以制定以许代郑之策,原因主要有二。第一,郑一官羽翼已丰,难以被收服控制。第二,则是由于许心素的实力,在东南沿海仅居郑一官之下,远超其他群雄,如杨六、刘香老、李魁奇之流。
如今许心素本人被郑一官打得藏在鸡笼不敢出海,其麾下的三十六岛岛主,又被韩庆之一战干掉了四五个,许心素的真正实力,就需要重新估量了。
而韩庆之潜力巨大,又出身于大明军屯,还是雏鹰初啼,明显为一个值得郑重考虑的选择。
此外,许心素即便成功取代得了郑一官,也只会念东林诸君子的人情,没他朱大典什么事儿,更与朱一冯这个福建巡抚,没半点儿关系。
而如果二人联手扶植韩庆之,哪怕是借助东林诸君子的力量,具体韩庆之会感谢的“恩师”,也是他们两个。
正如朱一冯所言,当年张居正慧眼识珠,挖掘扶植了世袭百户戚继光,从此师徒两个互相支撑,一人在朝一言九鼎,一人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足足辉煌了近二十年。
朱一冯和朱大典两人的年龄,远不到需要“上书乞骸骨”的时候,也都已经稳稳地步入了高官的行列。若是能想扶植起来一个“韩继光”,再于福建干出几件耀眼的政绩,未必没机会做张居正第二!
“我这就修书去给孙稚绳(孙承宗),向他推荐韩庆之。他一直嫌弃许心素的名声太差,为此还跟侯执蒲争执了好几回。”越想,朱大典越觉得朱一冯的话有道理,转身就去找纸笔,“最近,又刚刚被阉党排挤到南京兵部,刚好能管到福建这边的事情!”
“延之,切莫操之过急,你刚才还要老夫,对他多加雕琢!”朱一冯看了他一眼,轻轻摆手,“总得让他再打上几仗,才能映衬出许心素着实烂泥扶不上墙。而那时,曹氏子肯定已经急不可耐冲出来,去找他的麻烦。”
“嗯,善,大善!”朱一冯再度秒懂,钦佩地抚掌。
许心素麾下只损失几个岛主,算不得实力大减。而如果许心素本人,被韩庆之联合别的势力打趴下一次,或者许心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麾下的岛主们被韩庆之挨个收拾,却因为畏惧郑一官不敢出海,便能证明东林诸君子先前的选择严重错误!
此外,眼下韩庆之风头正足,给他好处,无异于锦上添花。以曹履泰的性子,用不了多久,肯定就会亲自跳出来“撕咬”韩庆之。届时,巡抚和布政司右参政联手为韩庆之主持公道,才是雪中送炭!
不愧都是二甲进士,这两位,无论目光见识,还是官场手腕,都是一等一。短短几句话,就将韩庆之今后的路,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然,无论私下里安排得怎么明白,公开的“场面活”,还是要做上一做。
因此,稍作斟酌之后,朱一冯就给福建都指挥使司下了一道手令,要求他们如实上报派遣精兵强将荡平董永、骆驼、宝珠三岛的决策及执行经过,并附上有关将士的功绩!
福建都指挥使,即福建总兵俞咨皋担心得罪东林诸君子,此时正躲在中左所(厦门),做甩手掌柜。朱一冯的手令,自然就被送到了副总兵陈希范案头。
陈希范打仗本事非常一般,却极为擅长揣摩上意。立刻从手令中,准确地捕捉到了“如实”和“派遣精兵强将”八个字。随即,一边派人乘坐快船前往中左所向俞咨皋汇报,一边跳上马背,亲自前往定海屯,寻找俞庆商量如何分配运筹帷幄之功。
具体登岛作战,都是韩庆之带队打的,朱巡抚手令里写了“如实”两个字,就意味着,连续三场带领士卒冲锋陷阵之功,应该明明白白地记在韩庆之头上,谁都别再试图从里边分账。
但是,“派遣精兵强将”这六个字,却涉及到了“侦查敌情、运筹帷幄,粮草船只调度”等诸多方面,每一项,功劳都不算少。福建水师上下自然得于内部先分配妥当,然后才好向朱巡抚汇报。并且通过朱巡抚的转奏,向朝廷给有功将士请求嘉奖。
参照去年瓜分红毛和倭寇首级的规矩,陈希范知道,俞咨皋肯定不准许大伙吃相太难看。至少,分了韩庆之的战功,需要“公平”地给予回报。
但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公平,陈希范心里却没谱。也不敢参照去年的“价格”。
毕竟,去年夏天,韩庆之还是个来冯的手令,自然就被送到了副总兵陈希范案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