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第1/2段
拯救大明王朝第一百四十七章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虽然推演出了三个不同的可能,但朱慈烺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打赢这场大战。
为了取得最终决战的胜利,从粮草,火枪火炮,盔甲刀枪这些大宗军事装备,再到整个南直隶,浙江两省的全面动员,两广,福建的基本动员,民夫的征召,朱慈烺和南京朝廷都重新做了调整。
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大明南京朝廷各地的府库再次一空,若非明军掌握了制水权,有长江,湘江,赣江三大水系和海运为依托运输粮草军需,明军恐怕根本无法进行如此迅速的军事动员。
要知道,若是走陆路,便是全程官道,路上的损耗也是惊人的,更别说浙江,福建,江西等地远离徐州战场了。
而且,南方各省的骡马早已经被悉数征用,精良的好马被用作骑兵战马,杂马用作普通坐骑,大军将领的护卫,以及辎重营的畜力。
便是各地的耕牛,也已经被征发了相当一部分,用以大军的火炮拉运,以及补充辎重营骡马的不足。
在南京明朝廷进行后方总动员的时候,清廷上下也在为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军需疲于奔命。
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北直隶等地都经过了几十年的天灾人祸,地方生产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而且,以清廷现如今的地方治理能力和中央财税水平,根本无法为南直隶的大战可持续地筹集足够的军费。
于是乎,就地取粮,就地征役就成了清廷摊派到了山东,河南南部,湖广北部,淮河以北各州县的官吏考核任务,如果对应的官员无法完成,便会失去官职,这也使得这些地区的压榨几乎达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
站点:塔读,欢迎下载^
毕竟,不到迫不得已的地步,地方乡绅们和官员们是一体的。很多时候,不是地方没有粮食,而是普通百姓没有粮食。
而明清双方为了突然增加的大军和行动,各使尽浑身解数之后,双方的注意力再度回归到了最终的徐州大决战之上。
虽然清军在湖广取得了优势,但随着清军的攻势停顿,而明军又开始了各种动员,许多原本有些动摇的地方将领官员们,又都暂时收敛了起来。
左良玉在李邦华抵达武昌后的第五天,基本上稳住了局势之后,便再也支撑不住,死在了梦中。
左梦庚原本想要夺权,也过一过一方军阀的瘾的,但他根本弹压不住那些骄兵悍将,最终只能借着李邦华的威望和南京朝廷的权柄,接任他父亲的安南伯之位。
而李邦华得了朱慈烺的指示之后,将左良玉军中那些有才之人悉数重用了起来,特别是不会投清的马进忠,更是连升了两级。
与此同时,明清双方都在不断地尝试刺探对方的军情,收买官员将领,提供情报。
不过,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对战场局势还只是观望态度,态度也都是模棱两可,不仅仅是朱慈烺打探不到机密军情,清廷也同样如此。
毕竟,就是双方主将们对战局都没有绝对的把握,更别说是这些地方的将军官员们了。两军主将掌握的情报都十分少,只能为作战计划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朱慈烺领着麾下的四万新军主力,还有刘泽清,浙兵的两万甲兵,在路上汇合了黄得功的近两万大军,然后抵达了宿州城,暂时没有继续北上。
读者身份证五六三七四三陆七伍
毕竟,要是两支强军在野外对峙,那除了决一死战外,就没有任何其他的可能了。
而明清双方都没有着急立刻开战,只是不断派出小股部队相互袭击,相互试探对方的实力。不过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要知道,一场大战要打响,至少需要一方已经做好准备了。而多铎对于朱慈烺还心有余季,朱慈烺也需要试一试那些浙兵是什么水准。
朱慈烺从各省调来的明军也很快抵达了宿州城,进驻了城内的营地,他随即让徐志彪从中抽调少数精锐士兵补充大战开始以来兵力损失。
而最后剩下的那近三千精锐则编成一个战兵营,朱慈烺亲自指定了一个总兵集训和统制。
至于剩下的两万余明军,则和原本计划中的一样,成了大军的辅兵和劳力。
这些身强体壮的地方精锐明军士兵全都是按照朱慈烺新战兵营的标准来装备,由各营中抽调的老兵负责训练,目的就是要让他们以最快速度融入大军,形成战斗力。
当然,辅兵也是可以领到新装备的,只是没有上面那些精锐们的待遇,但无论是盔甲兵器的数量,身份证五六三七四三陆七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