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一篇稿子,引来了举报信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天下午,县委书记岳小樱没有活动,总编王一洛安排刘青河带罗珊珊去城市执法管理局采访一个典型。并说,采访完成后晚上一起与局领导吃个饭。

  到了执法局,宣传科李科长热情接待。喝茶的工夫,刘青河问要采访谁,李科长说:“马上就到,我这里有份材料,你先看一看能不能用!”说着,从抽屉里拿出打印好的几张纸递给他。

  原来执法局要宣传的典型是执法大队大队长王金龙。刘青河看了看稿子,总的来说写得还算可以,只是有些段落像工作汇报,改一下加几个事例,这个稿子就算完成,不用多费脑筋。

  稿子看完不一会,推门进来一个人,一米八高的个子,黑黝黝的脸庞,右下巴有道两公分左右的疤。李科长介绍说:“这就是王队长,需要了解什么尽管问好了!”

  王金龙跟刘青河、罗珊珊热情握了手,嘴里说:“麻烦二位大记者,辛苦啦,晚上一定要好好敬你们一杯!”

  刘青河结合稿子跟王金龙聊起来。

  稿子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说王金龙工作任劳任怨,加班加点;二是说他大胆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再就是说他人性化执法,亲民爱民。王金龙很健谈,确实看得出来有常年在一线执法的经历,举了不少感人的小例子。

  刘青河问他脸上的疤是怎么来的,里面有没有感人的故事?

  李科长接过话来,替王金龙回答了:“这里面还真有故事!这是今年夏天的事儿啦,局里集中整治烧烤摊,王队长带队检查,有个摊主违法摆摊,不但不听劝,还挥起了穿肉的大铁签……”

  刘青河觉得这个事例不错,问得很仔细。

  现在很多城市的市民对城市管理局的执法方式颇有意见,林青也不例外,县里接到投诉最多的就是执法局。想想也很矛盾,城市要整洁美容,就要靠执法队伍来执行,可有时候只靠讲道理确实行不通,加之到处都在创城,要求很严,有时候难免会起冲突。

  俩人谈了一个多小时,刘青河再次核实了稿子内容,采访这才结束了。

  刘青河认为执法局通过宣传正面典型改善形象的想法很好,李科长笑着说:“我们也是这么想的,局里准备和你们合作开栏目,今晚估计两个单位领导就能定下来!”

  五点下班,进入十二月天已经有些黑了,李科长叫了车去吃饭。尽管有规定不允许大吃大喝,可是在小县城,这种事情就相对较松,特别是晚上,中午欠下的酒一般就都补上了,该应酬的还得应酬,这是公开的秘密。

  一行人出了城,来到七八里路外的一个小山庄,房间是早定好了的。喝茶聊天的功夫,总编王一洛和执法局长刘金贵、办公室主任张富明也来了,正好坐了一桌。

  刘局长把王一洛让到了主宾,再三谦让下刘青河坐了次宾,罗珊珊挨着刘青河坐了。办公室主任张富明坐了副陪。菜很丰盛,酒是自带的五粮液,没有喝林青当地产的林青瑶。

  刘局长举杯致辞:“欢迎王部长来执法局视察指导工作,辛苦二位记者……”

  王一洛本身是宣传部副部长,兼报社总编,场合上都尊称王部长,这也没错。

  干了一口酒,王一洛自然接过话头,表态说:“青河,这篇稿子你要用心写,刘局长对这件事很重视,王队长下一步可是马上要提拔重用的干部!”

  边吃边喝边聊,刘青河明白了,很多地方年底都会调整干部,执法局也不例外,拟提拔王金龙为副局长,相关方案已报县里。写这篇稿子,除了正常宣传之外,也是给王金龙预热,以便在县领导眼里混个脸熟。

  喝到高兴处,刘局长和王一洛借着酒劲在酒桌上敲定了做报社理事单位的事。

  报社有创收任务,主要用于给合同工发放补贴,报社十五六个人,王一洛除外,有正式编制的不过编辑部主任徐在山和刘青河二人,其它人员除基本工资由财政发放外,还得由报社补贴一部分。这部分资金来源,一直是报社头疼的事。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