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商业第2/3段
就连朝廷,也有了放弃虔州的打算,任由这些蛮人胡来。
要知道朝廷近年来,重点的发展地区,是京畿、洪州、扬州和淮西一带。
而虔州这样的混乱地区,朝廷已经失去了治理的耐心。
往南更远的番禺、增城等地,甚至成了流放之地。
在那里生活的百姓,比在虔州还要苦。
当地的土著,远比虔州的蛮人更为凶狠,官府也是形同摆设。
民讼、刑事等案件,全都是由当地的豪绅了断,就连赋税、徭役,也都被这些豪绅掌控。
朝廷在这些地方,一个子都收不上来。
天授帝为了长生,所摊派的长生税,其实都加在了京畿、扬州、淮西等地的百姓身上,更远的地方,根本就没人鸟朝廷。
皇帝想长生,关他们屁事。
天授帝恼恨王然不受控制,私自与孙阀和解。
令他计划受挫,因此执意将王然贬到虔州,就是想让王然在虔州自生自灭。
但在王然看来,虽然没去成洪州,有些遗憾。
可在虔州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更有利于他实现自己的野心。
“我在府衙略备薄酒,为诸位兄长接风,请。”
王然客气道。
韩成等商人惶恐的答道:“我们都是粗鄙之人,哪里当得起大人以兄长相称,这不是折煞我等吗!”
士农工商,天下四等。
商人排在末位,虽然他们有钱,可在这些当官的人眼里,他们永远都是下等人。
从来没有哪个当官的像王然这般,对他们如此尊敬。
这令韩成等人备受感动,同时也有些看不懂王然。
潘儒也在暗暗提醒:“大人,他们都是卑贱的商人,何必对他们如此尊敬,此举会助长行商之风,如果百姓们都想着投机倒把,不劳而获,那田地还有人愿意耕种?”
他是秀才出身,骨子里就藏着一股傲气。
因为大梁科举的黑暗,导致他屡试不第,最终放弃了科举,转而投入阿不台的麾下,做了一个幕僚。
可在潘儒心里,始终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他认为科举只要公明公正,凭他的实力,考个进士根本不成问题。
王然道:“我曾经还是一个家奴,论身份,我岂不是比他们还要卑贱,老潘,这个世界,人人生而平等,何来高低贵贱之分,农民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不假,可商人却是决定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因素。”
“我们虔州现在一穷二白,如果不对商人好一点,还用烈龙和阿不台之前那一套,那虔州就仍是一潭死水,永远都不会有变化。”
潘儒低声道:“大人说的,我都懂,只是您是堂堂四品大员,没必要这般放低姿态。”
“只有这样,才能叫这些商人相信,我是真的欢迎他们来虔州行商,他们才能放下戒心,只要消息传出去,要不了多久,我们虔州,将会是岭南最繁华的城池!”
王然答道。
府衙里,韩成等几位商人都一脸激动,表示要在虔州开设分店,等他们回到荆州,还会劝说更多的商人来虔州投资。
王然当场与韩成达成第二笔交易,这次,他一口气向韩成采购一千万斤粮食。
“一千万斤!”
韩成倒吸一口凉气,“大人,您要这么多粮食干啥,您的守备营,不过三千人,一人一天两斤米,一个月也就十八万斤米,我们这次运来了一百万斤米,足够你们吃上五六个月了。”
“虔州城,不光只有官兵,还有这么多百姓,如今土寨的蛮人,不愿向虔州城里贩卖粮食,实不相瞒,城里的粮食挺不了多久了,而且这些干活的百姓,本官答应了提供他们一日两顿的伙食。”
王然叹气道。
韩成道:“我进城时,已经听说了大人的一些事迹,大人不仅给他们发工钱,还管他们的饭,如此体恤百姓的行为,纵观史书,也是绝无仅有的啊!”
“只是这一千万斤粮食,数量实在庞大,我们韩家怕是一时难以筹措的齐啊,恐会耽误了大人的大事。”
王然笑道:“那不要紧,能筹措多少,本官就收购多少,前提是要尽快运来虔州,否则粮食一旦断供,后果不堪设想。”
“诸位兄长,若是旗下也有粮食生意的,也之分,农民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不假,可商人却是决定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因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