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四章 大明要扬帆!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朱棣闻言眼睛一亮。



喜溢言表!



这个理由,这个借口,用来寻找侄儿朱允炆,不要太顺溜。



知晓内情的人也无可奈何,因为这个理由很充分。



而不知内情的臣子们最多就说自己不务正业。



至于民间百姓,更不会怀疑自己寻找张三丰的本意,自然也就不会想到建文帝还活着,如此一来,此事便可光明正大的进行。



这注意确实妙极。



朱棣忽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委屈了黄昏,应该直接把纪纲撸下来,把庞瑛给杀了。



这小子是自己的福将啊。



就连一旁的道衍老和尚也对黄昏刮目相看。



这确实妙计。



朱棣笑了起来,看向黄昏,“那你觉得何人可胜任此责?”



黄昏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你妹的朱棣,看你这眼神,似乎想让老子去,这可是个苦差事,老子不去,打死都不去,老子可不想步胡濙的后尘。



果断的道“谁爱去谁去,臣不去,臣还没结婚生子呢。”



这话很僭越了。



朱棣并不介意,或者说不想介意这点细节,捉狭道“为大明王朝尽心尽力,忠孝难两全,你就不能选忠?且你看三宝,不一样没结婚生子。”



黄昏“……”



郑和更无辜,也是一脸无语,“……”



陛下你这是往臣心口上扎针啊。



黄昏知道今日的应天不会安宁,还会发生很多事,自己需要铺垫足够,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以及其他人的安全,于是继续道“关于建文帝,还有一事需要去做,这件事,微臣不知当说不当说。”



朱棣很想一句“那就别说”把黄昏憋回去。



可事关建文,他还是想听。



点头,“说。”



黄昏道“在请郑大监去平海卫调兵之后,我被姚楚山追查,期间躲在小渔村,锦姐姐去过白云寺一次,见到一个和尚,是建文帝曾经的主录僧傅洽。”



黄昏又看向郑和,“大监,我被姚楚山追杀期间,你在福建那边,确定没查找到白云寺那个和尚的踪迹,也没查到傅洽的行踪?”



郑和点头,“没有,完全没了任何消息。”



黄昏道“所以微臣推测,建文帝的行踪,也有可能是出海了,陛下如果真的要安心,不妨着人去海外寻找。”



朱棣瞠目结舌,“去海外寻找?”



说的简单。



这可不是在大明境内寻找那么简单,去海外的话,三五个人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黄昏道“如陛下所想,当然不能三五个人,而需要无数人。”



朱棣来了兴趣,“说说看。”



黄昏道“太祖定国之后,积极主动的于邦国发展关系,对周边国家采取‘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而陛下登基后,就在今年,已经派出尹庆出访满剌加、苏门答剌国、古里、柯枝国等西洋邦国,可惜规模太小,仅仅是出访而已。”



所以说,郑和下西洋早br />


说的简单。



这可不是在大明境内寻找那么简单,去海外的话,三五个人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黄昏道“如陛下所想,当然不能三五个人,而需要无数人。”



朱棣来了兴趣,“说说看。”



黄昏道“太祖定国之后,积极主动的于邦国发展关系,对周边国家采取‘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而陛下登基后,就在今年,已经派出尹庆出访满剌加、苏门答剌国、古里、柯枝国等西洋邦国,可惜规模太小,仅仅是出访而已。”



所以说,郑和下西洋早就有迹可循。



在郑和之前,尹庆真的只是出使这些国家传递友爱信息?



这只是一个目的。



一则是告诉这些西洋国家,我大明王朝换了君王,你们赶紧来朝拜,二则是顺便让尹庆去告诉这些西洋国家,你们收留建文帝没有,收留了的话赶紧交出来,没收留的话就给老子留意着。



朱棣嗯嗯点头,“继续说。”



黄昏笑道“如今我大明四境安宁,陛下当有余心余力,而微臣以为,我大明乃天朝上国,蛮夷国家当有畏威怀德、输诚纳贡之臣举,为了宣扬我大明之仁义,通好他国,怀柔远人。同时,为了谨防某些不臣势力勾结倭寇骚扰海境,也为了让这片世界更远的地方,都有我大明君王的天威浩荡,陛下应该办一件古往今来未有之大事,铸就千古君王未有之壮业!”



朱棣精神一振。



就连只对造反感兴趣的老和尚道衍,眼睛都亮了起来。



朱棣问道“怎么说?”



黄昏早就对今日之事有过详细思忖,闻言滔滔而言,“这件事,当不输陛下正在编修的全书,其规模、耗资甚至更大,如此,才能达到微臣以上所说的几个目的。”



朱棣愁苦起来,“多大的规模?”



黄昏深呼吸一口气,来了来了,十五世纪世界史上浓墨张彩的一笔即将被自己提前画上一个启端,沉声说道“以浩荡国力,打造宝船数十艘,挑选壮士数万,组建一支无敌舰队,出使西洋!”



这话一出,朱棣、郑和、道衍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可不比编修全书。



这更耸人听闻。



编修全书一事,是看得见的利在千秋,但这件事的利弊如今很难看出,做得好了,利益自然很大,但做的不好,很可能亏得只能穿裤衩。



一个不好,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