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海东商道第2/3段
鼎新社在木箱中填充了干草和草木灰,起到防潮兼缓冲的作用,海上运输时这种保护措施是很必要的,尤其对于茶叶,绢帛之类易受潮而损坏的物品而言。
陆续查看过了鼎新社给出的货物成色之后,原本对这笔节外生枝的交易很没兴趣,只是迫于乌长禄的压力才来的这几个乌氏商贾,立马对顾博有了发自内心的热情。
无他,商贾逐利尔。
既然他们判断鼎新社给出的货物确实值得上乌氏运来江东的这批渤海骏马的价钱,那依照在商言商的原则,自然也就愿意真心实意跟鼎新社洽谈彼此商业合作的事宜了。
乌长禄在商栈里东翻西看了好一会儿,不时啧啧称奇。
他对那个只有一面之缘却,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顾柯顾少府是越来越佩服了,感觉此人似乎什么都懂,就连商贾之事也能操办得如此井井有条,宛如军旅行伍。
本首发站点为:塔读@APP
既然依附于自家的这群商贾也觉得此事可行,那乌长禄跟顾柯之间谈好的这个新生意,可就不是独断专行了。
双方计议已定,根据鼎新社给出的货物成色,乌氏和鼎新社重新确定了这次交易的细节:
平均每匹渤海骏马换两担湖州顾渚山茶叶,或一箱饶州白瓷(内含四套完整的白瓷茶具),或三十匹润州丝绢。
运输途中不论是来程时马匹的损耗,还是回程时货物的损失,均由各自承担,双方交割时只看订货时的需求。
当然,如果货物无故损耗太大,买卖双方都可提出取消交易。
自登州马市发运的渤海骏马共计一百三十九匹,此番总共换了鼎新社两百担顾渚山茶,十五箱饶州白瓷和七百二十匹润州丝绢。
运回渤海国后,这些货物起码能卖出五千贯的价钱,一点都不会让渤海乌氏吃亏。
如果只换钱,那渤海乌氏从这笔交易里最多也就获利可怜的一千贯钱左右,考虑到运输马匹的成本和风险,这跟白白布施钱财几乎没什么区别。
要知道我唐朝廷在玄宗开天年间跟突厥,回鹘等游牧部落间进行官方互市时,突厥出14000匹马,朝廷要换给他们50万匹绢。
换算过来是35.714匹绢换一匹马,而安史之乱后,和回鹘换马则要40匹绢。
站点^:塔-读*,.欢迎下载<
(回纥恃功,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
不过考虑到朝廷的马政互市的性质,正常的市场价格应该要比互市贸易略低。
所以30到35匹绢等于一匹马的价格,大约是合理的,也就是一匹马大约为24到28贯左右。
虽然40匹绢这个价格是高于平常市价,但也可见马匹即便是在地处西北的长安也不算便宜,在周围地区少有驯养马匹的江东,那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这个价格并不稳定,只能用作参考,因为江东本身是唐朝绢帛的重要产地,绢的价格自然也会更低,不过也可从中看出大规模买马的确是价格不菲。
倘若不是实力雄厚的买家,决然是难以为继的。
如此一来,也算是宾主尽欢,渤海乌氏和鼎新社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可谓是双赢。
毕竟单纯换些铜钱和银两回渤海国对这些听命于乌氏远行千里的商贾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亏损,如果能一步到位换到江东本地的优质物产回程销售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而对于乌长禄而言,他只在乎这场生意能不能成事,好让他可以更频繁地往来于渤海和江东之间,甚至像他的某个庶出兄长在登州主持马市一样,成为乌氏设在江东的派驻代表长期留居。
气候温暖的江东相较于渤海国的严酷寒冷,自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只要满足他武痴的心愿,乌长禄也更乐意留在江东。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欢^迎下&载APP.*。&&<<@&
最后,顾博和乌长禄各自代表鼎新社和渤海乌氏在交易契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姓名,按下指印,宣告本次交易的最终完成。
大功告成的顾博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心道自己没有辜负四弟的这番筹谋,总算初步打通了前往海东的这条商道。
日后鼎新社想要发展壮大,又多出了一个绝佳的助力。
只要打通了渤海商路,日后鼎新社便能借此逐渐成为松江沿岸地区海路出口贸易的龙头,到时能通过鼎新社的船队在海上往来的货物,也不会止步于“emsp; 站点^:塔-读*,.欢迎下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