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引钞盐法,革故鼎新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但曹公为何甘愿......”

  顾博话还没说完就晓得自己问了个蠢问题,显然在顾柯的盐法实行后,得利最大的便是曹确统辖下的浙西观察使衙门。

  在最重要的盐税收取上能完成集中就等于掌握了一地财权,对于任何一个观察使,节度使这样的地方主官而言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而顾柯的改制等于将利润最高的精盐生产完全垄断集中,这对于食盐专营制度而言是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因为盐税的利益几乎完全来自于垄断而非盐本身的价值,生产越集中越有利于官府攫取垄断利益。

  而我唐朝廷在海盐上所得利润自元和三年(808年)达到七百二十七万余贯的顶峰后一路走低,当时官订盐价为一斗二百五十文钱。

  此后官盐多次涨价然而海盐收入反倒降低,可见海盐产量在近几十年来始终在下滑,形成了因产量降低导致收入降低从而加价进一步导致收入再次降低的恶性循环。

  原文来自于塔读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APP。

  现下浙西去年一年的盐税收入已跌落至不足一百万贯,还不如对岸淮南道盐税收入的一半。

  此番顾柯的盐法便是要从私盐贩子和越境销售的淮南官盐手中夺回浙西的盐税,故而提升产量,改进工艺和降低售价都是必须的。

  当然顾柯没有告诉二兄的是,此番盐法能顺利推行还得益于自己通过青龙镇刘氏特意与苏州监军使刘忠爱暗中达成的协议:

  顾柯每年会从华亭县的精盐产量中匀出两万石,由青龙港发出运往淮南,福建乃至海东等地销售取利,价格定在一斗二百文,刘忠爱占六成,刘氏占一成,顾柯占三成。

  刘忠爱每年可从中牟利两万四千贯,自然是乐见其成,有了他的支持再加上曹公的命令,盐法改制已然势在必行。

  而顾柯自己并不拘泥于仅仅靠这点蝇头小利损公肥私,他计划把自己分得的一万两千贯全部投入用于扩大徐浦盐场的盐业再生产和技术改进,争取在明年内完全占领浙西和宣歙的食盐市场。

  近来因盐法改制成功他在华亭县内提高了向亭户的食盐收购价格,原本盐官收盐往往压价到每斗十文以下让亭户几乎无利可图,他直接将收购价提升至每斗十八文,让徐浦场亭户收入近乎翻番。

  原本苦不堪言的亭户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几乎每日都有失地农民前来投奔希望成为亭户,徐浦场原本只有二百来户人家,现下已然高速膨胀到了四百余户,而这个数字如今还在不断攀升。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让顾柯原本计划的食盐产量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他甚至有种预感,明年华亭县一县产盐可能会堪比年产六十万石的扬州海陵监。

  有了这般雄厚的财力支持,他有信心在明年将净莲社扩张到苏州杭州湖州的每个盐场中,从最底层掌握食盐生产,排除冗员对巡盐监院的负面影响。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APP,欢迎下载APP。

  进而挽救朝廷越发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减轻东南各州民众的负担,以免越州民乱这样的事在浙西再次上演,顾柯估计新盐法完全推行后,在明年夏税时便可将浙西盐税收入恢复至一百八十万贯的水平,应当足以恢复收支平衡。

  然而出乎顾柯预期的是,他设想的财政状况都是在不爆发大的动乱前提下的,而越州民乱的规模和后续影响要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他所设想的收支平衡实则根本无法实现。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顾柯顾博兄弟二人商议完毕后,顾柯才走到被冷落在一旁许久的从父顾叔谨身边,恭敬地行了一礼后说道:

  “俞文公在顾氏商行多年劳苦功高,但顾氏也从未亏待过俞文公,此前账册中的不明之处某不再追究,就当是赠予俞文公的养老钱了。

  顾氏商行若想在这世道长久存续下去,不变不行,俞文公既然不愿改用新法,那某的账房内便没有俞文公的位子了。”

  顾叔谨被顾柯这明言所下的逐客令气得浑身发抖,戟指连连骂道:

  “小儿猖狂!老夫乃是你父亲自延请来的,还轮不到你来教训,更不该由你来解聘!你如此独断行事,是打算侵吞族产吗?老夫今日就是死在这里,也要护得顾氏族产周全!”

  言语间已然是扯着保全顾氏族产的虎皮作大旗来压顾柯了,他心想:

  “离了宗族支持,老夫倒要看看你这巡盐判官能不能坐稳!还是老老实实把账房财权交还给老夫为好。”

  不料顾柯却接过话头说:

  “俞文公所言非虚,四郎乃是小辈,岂有小辈逼长辈避让的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