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射学指迷集,百步穿杨术第2/4段
顾少府愿意这么说,应该至少也能弄来一些真实可靠的兵器给他们用,不至于空手上战场。
不一会儿,教官们抱来了六十多柄制式各不相同的弓,从长弓,角弓到梢弓应有尽有,分别摆放在排好队的每列士卒身前,再将一筒竹杆训练用箭摆在了旁边。
顾柯拿起一柄两石四斗力的力弓简单试了试后,随即毫不费力地将弦拉满,弓臂被他健硕的臂膀拉得宛如满月,维持长达六十个呼吸之久,然后才缓缓将绷紧的弓弦放松恢复到未拉开的状态。
如此举重若轻的表现看得一众士卒目瞪口呆,在顾柯将他方才拉开的力弓交予众人轮流测试其弓力时,士卒们的赞叹声和感受到的震撼就更大了:
他们大都是对箭术有些自信才敢主动接受顾柯的挑战应募为弓手,单纯拉开这种力弓对他们中的某些强壮者而言也并非不能做到。
但要如此维持拉满弓的姿态长达六十个呼吸,还要稳定控制弓弦松开而非直接空放,那就不是一般弓手能做到的了。
(原本唐代测试弓力是下弦测力,故而文字记录中的唐宋时代弓力相较于明代后普遍大了一倍有余。
此处顾柯所使用的两石四斗力弓乃是按明代前所通用的下弦测力法测试出的,约合现代的140磅,已经是有所夸张的数据,关于弓弩力量的计算,此后不再说明。)
塔读APP,完全开源免费的网文网站
可见顾少府不仅在臂力和背力上颇为出众,对于如何发力引弓的技巧也很有造诣,而据说他才刚刚弱冠之龄,气血筋骨还未达到极盛状态,如果再过些年,也许他能开更重的弓也不一定。
当然,战弓与力弓完全是两个评价体系,顾柯用力弓进行展示只是为了比较直观地表现自己长期训练臂力的结果。
真到了实际使用时,他常用的那柄角弓的力量也不过九斗,而在狩猎或者射远时甚至会用四斗力的梢弓。
(唐制下一石米约合53公斤,按下弦测力法测得九斗弓力约合53磅,已经是唐代实战用弓里的重型弓了。)
弓箭并非是弓力越大就越合适,因为人的体力终究是有极限的,能在保证有效杀伤的前提下射出更多的箭才是最佳选择。
所以判断一柄弓是否优秀的标准应当是:
用尽可能更低的弓力射出威力更大的箭。
盲目追求弓力的巨大是不切实际的空谈,长期使用弓力过大的重弓还会严重损害弓手的健康,历来都是兵家大忌。
这就是为什么相较于弓力巨大的单体长弓,使用筋角木复合工艺制作,弓力往往低于长弓的反曲弓才是古代条件下更为先进的弓,因为它对于使用者的体力保存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尽可能保存体力而非浪费体力才是冷兵器时代武器改进的重要方向。
本书首发:塔读APP——免费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具体到使用的箭支类型那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只需要知道,顾柯所用的九斗角弓搭配的箭支重量一般在一两半到二两之间。
在展示过了自己的臂力后,顾柯又取来了自己最常用的那柄九斗角弓,命人将箭垛靶放到画有“一百步”字样的白色石灰横线处。
那四尺见方的箭靶上用红黑两色的痕迹画出了三圈圆形,最中心的圆最小,半径只有约半尺,在百步的距离看去几乎只剩一个略微扩散的黑色圆点。
一众士卒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有些不敢相信顾少府竟要当众挑战实打实的“百步穿杨”?
这要是落了靶,岂不是......到时他们是看还是不看为好?
一时间包含各种情绪的目光都投向了顾柯挺直的宽阔后背,他仍旧一言不发。
调整好呼吸后,他用左手从腰间胡禄轻轻抽出一支倒插其中,把箭头朝外露出的二尺七寸长箭,再用扳指将弓弦拉开,捏住羽箭尾端,把弓臂微微朝上倾斜,让羽箭搭在持弓把的右手虎口上方。
随着顾柯张弓搭箭的动作,围观众人的心也提了起来,有些人甚至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生怕打扰到顾少府的瞄准。
顾柯双目瞄准了百步外的箭垛中部,眯眼在心中默念十下后,轻呼一声:
“中!”
原文来自于塔读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APP。
左手小臂猛地向后一松sp; 所以判断一柄弓是否优秀的标准应当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