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三吴首府,镇海往事第3/4段
乾元元年(758年),时值安史之乱高峰,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后,他袭杀王玄志之子,推举自己的内兄侯希逸为帅。
塔读APP,完全开源免费的网文网站
上元二年(761年),平卢军在营州独木难支,侯希逸被迫率军向南突围,渡海占领青州,继续抵抗安史叛军。
宝应元年(762年)五月,侯希逸以平定安史叛乱之功获封平卢、淄青二镇节度使,统领青、淄、齐、沂、密、海六州。
永泰元年(765年),李怀玉联合牙兵趁侯希逸出城时封闭城门,驱逐侯希逸,自领平卢淄青节度使。
唐代宗默许了他的叛逆行径,拜其为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青州刺史,获赐名“正己”。
建中二年七月李正己死,八月其子李纳亦请袭父位,唐德宗仍然不允,早就蠢蠢欲动的李纳遂起兵反唐,平叛战事日益扩大。
建中四年(783)正月,割据淮西,原本被朝廷派去讨伐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节度使李希烈也叛变了,开始攻打襄城。
兵力已然捉襟见肘的唐德宗派哥舒曜讨伐,结果战败。
唐德宗迫于无奈,又派泾原兵马去解围。
而泾原兵马便是安史之乱时抛妻弃子,自西域不远万里入关助战的安西,北庭都护府行营军。
在统领他们的首任节度使李嗣业死于相州后,失去靠山的他们便被安置到了唐庭对抗日益强悍的吐蕃的第一线——泾原。
而泾原军的生活待遇则堪称西北防秋诸军垫底,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乃是常态。
时任泾原节度使,被卢龙军驱逐后入朝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又因其弟卢龙节度使朱滔谋反而被软禁于京城。
泾原兵路过长安时还带着家小,满心以为唐德宗会赐下拖欠多年的军资,稍稍弥补他们多年来戍边的忠义和辛苦。
然而唐德宗早已因为平叛而耗尽了府库,不仅没有赏赐,反而严令泾原兵马不准入城,不准停留,立刻开拔前往关东平叛,完全是没有把泾原兵马及其家小的死活放在心上。
泾原兵马悲愤交加之下,挟持节度使姚令言哗变,攻破长安,唐德宗只得逃往奉天,也即唐太宗的乾陵所在地。
泾原叛军推举朱泚为首领,史称泾原兵变。
朱泚随即率军攻奉天,唐德宗在奉天只有数千兵马可用,叛军日夜围攻,堪称朝不保夕。
泾原兵变爆发后,唐庭已然到了灯枯油尽的地步:
关中地区连长安都被叛军所占领,而派往关东的神策行营平叛兵马不仅粮草难以为继,又要回军勤王,内外交困。
唐军几次与河朔叛军交战不利退守本镇后,整个天下的局势已然到了崩溃的边缘。
当此危机之时,时任镇海军节度使的韩滉站了出来。
他不顾唐德宗先前听信宰相杨炎的谗言,诛杀了自己的老上司兼挚友,盐铁转运使刘晏之事,以天下大局为重,仍旧忠于朝廷。
在得知长安沦陷,德宗逃亡奉天后,立即下令封锁江南各地关口与桥梁,禁止牛马出境。
他还重新修筑石头城,开凿水井将近一百眼,整治馆舍数十处,修筑壁垒城堡,起自建业,抵达京岘山,将楼房与城墙上的凸形矮墙连成一片。
既为德宗南渡长江作准备,也加固江南地区面向淮西叛军的守备。
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发兵三千在长江北岸大规模阅军,韩滉也派水军三千在京江炫耀武力,以此来与陈少游相呼应,威慑叛军。
兴元元年(784年),淮西叛镇李希烈领兵五万再次围攻宁陵,引河水灌城,濮州刺史刘昌率兵三千坚守。
韩滉遣部将王栖曜、李长荣、柏良器率军救援。
击退李希烈后,又发兵协助宣武军守住宋州,保证了叛乱期间危如累卵的唐廷最后的生命线——漕运航路的通畅,让在关东平叛的李晟,马燧等唐军节度使不至于因后勤断绝而大军崩溃。
同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死后,淮南牙将王韶见平叛局势已近崩溃,以为唐廷将亡,打算效法叛军诸将作乱,自立为淮南节度使。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APP,欢迎下载APP。
韩滉立即派遣使者警告王韶若胆敢叛逆,自己当天便会发镇海军北上剿灭他。
如此才震慑住淮南牙军不敢叛乱,使漕运枢纽扬州和淮南道免于叛乱,进一步助长叛军气焰。
自叛乱爆发以来,韩滉一直将江淮地区的粮食布帛运送到朝廷储存贡物的仓库中,从没有一月中止。
在天下藩镇大半叛乱的时候,他守住了唐廷最后可以依靠的财赋重地,让唐庭坚持到了局势好转,最终平定叛乱的时刻。
可以说,相较于安史之乱时的张巡,郭子仪等将,韩滉在四王二帝之乱中的功勋更为卓著。
的生活待遇则堪称西北防秋诸军垫底,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乃是常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