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问对之后,郎妾重逢第1/3段
《润州》
【唐】杜甫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
走出浙西观察使衙门的顾柯望着有些昏暗的天空,心想这问对用的时间也太长了。
随即便沿着街道走入了润州华灯初上的罗城之中,边走还边观察着润州城独特的格局。
明日便是上元节,今夜街道上便迫不及待挂上了各式灯笼,端的是喜庆。
唐代润州罗城周长二十六里,高九尺,比之明清镇江城,周长大一倍,面积大三倍,与对岸的扬州城并称为东南都会魁首,在历史上也多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真是令人唏嘘。
润州城素有“三面翠环起伏,一面大江横陈”的说法。
这三座山分别是金山、北固山、焦山,而大江自然就是长江了。
此时的长江入海口位置就在润州城东去不过十余里,故而润州丹徒也被人称为镇海,镇海军的军号便由此而来。
三山鼎立,临江相望。
站在中间的北固山上,东可望见焦山,西可遥看金山。
这三座山的空间关系构成了润州地理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曾五次出巡,而润州所在地区当时便被叫做朱方。
其中一次东巡到达江南时,秦始皇听术士说朱方有天子气,便从西北调遣了三千名身穿赭红色衣服的劳役,凿断了这里一座叫京岘(xian)山的山脉。
从此,朱方便被改称丹徒。
丹徒民间相传,这“丹徒”就是为那三千穿红色衣服的人而起的。
三国时,孙权将东吴的统治中心移到了丹徒,并在镇江东侧的北固山与鼓楼岗一带筑城,名为子城,又称铁翁城,是孙吴的三座都城之一。
《舆地志》载:“城周回630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甓。”
那时的丹徒被叫做京口,京口之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始终被沿用,也始终作为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南朝历代皆有修缮扩建。
到唐代后更是因江南运河汇聚于丹徒,润州治所也在丹徒,地位跃居江南诸城第一。
海外各国遣唐使和客商出入境时往往都会选择润州落脚:“一入冬月,津送使客”,“高丽入贡,使者所至”,对外交通极其频繁。
其城郭先后被韩滉,李德裕等众多名臣扩建,到如今已然是周长超过二十六里,人口超过二十万的巨型都会了。
润州自开元年间便承担着铸铜为钱的重要职责,手工业极其发达,市井繁荣,在此地铸造过唐代开元通宝钱的一个重要系列——会昌开元。
因为这批通宝钱所用的原料,许多都来自武宗灭佛后从各地寺院中抄没而出的巨量铜货。
故而会昌通宝也是唐后期铸造钱币中含铜量最高的一批,在如今咸通年间的市场交易中往往能得到更高的估价。
而润州下辖的句容县,更是江南最大的铜矿产区之一。
在当时全唐只有二十三个州郡有资格铸钱的情况下,润州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并列,跻身于铸钱州的行列,充分说明了其在唐朝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极其发达的采矿业和铸造业以外,润州的农业和纺织业水平也位居唐朝各州郡中的最高水平。
顾柯的曾祖顾况就曾说:“今江南缣绢,胜于谯宋。”而谯宋之地的丝织品,在开元年间是作为太府寺赋列第一等的贡品。
而宋州更是唐代十望州之一,可见以润州为首的浙江西道地区此时的纺织业已然发展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但顾柯此时望着上元节前灯火阑珊,人声鼎沸的润州城,眼里却露出了复杂而悲伤的神色。
在他走入润州城时,脑海中有一个冷漠的声音毫无感情地向他描述了这座江南首府在不久的将来会遭受的惨无人道的蹂躏。
顾柯在人潮中缓缓闭上眼睛,仿佛在感受那不属于他的记忆中血雨腥风。
那还是未曾发生的事,但对他而言却犹如近在眼前。
&e京长安、东都洛阳并列,跻身于铸钱州的行列,充分说明了其在唐朝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