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卤水点豆腐第2/3段
“可有收获?”
“试了十多日,废了许多豆浆,总算有些成果,但不知成品能否食用。”那弟子犹犹豫豫地回答道。
“不妨事,现在能让某看看吗?”顾柯毫不在意地摆摆手,问道。
“请顾少府稍等。”
那出家弟子见顾柯如此表现,也不好再说什么,连忙转身从身后的木架上取下了一块用纱布盖住的木板。
顾柯一掀开纱布,只见木板上规规矩矩地码放着一整块“白玉”,但这“白玉”却随着木板的移动而颤颤巍巍,如同炼化过的羊脂块一般抖动着。
顾博一看到这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特物什,有些害怕又有些好奇地问道:
“这是何物?怎的如此洁白?又如此柔韧?”
顾柯拿起几张写满了炼丹术语的宣纸向他解释说:
“此物出自豆浆,乃是曾祖华阳真逸仿照汉时淮南王刘安炼丹之术意外所得,我将之辑录出来,命净莲社弟子验证曾祖所留几种丹方哪个才算可靠,这便是最终的成果了。”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APP,欢迎下载APP。
顾柯随即又用木刀从“白玉山”上切下一块,放在手中轻轻掂量了一下。
“我们尝试了许多种丹方,唯有盐卤混合石膏才能稳定获得此物,按华阳真逸的说法,此物名曰‘玉丹’。”
负责实验的出家弟子补充说道。
但顾柯却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称呼:
“‘玉丹’之名太不接地气,且此物哪有什么丹丸的模样,不如就叫豆腐好了!”
原本顾况是将这“玉丹”视为成仙得道后仙人所服的丹药才留下许多丹方。
但没想到自家后人全然不把此物当成什么不可示之于人的秘传,只求能找到产量最高,最稳定的丹方用来生产这“玉丹”。
因为顾况特别在笔记上记录了这样一段话“虽出自于豆,多食却不胀气,盖因仙人所赐......”
顾柯完全忽略了自家曾祖后面感慨的“此物乃神仙所赐”云云,只记住了一条“多食却不胀气”,并且他还知道自家曾祖顾况可是活到了九十四岁!
而根据笔记所言,顾况在隐居茅山后便不再食用荤腥,只服用“玉丹”和各种谷物,野菜,但身形也未曾因此消瘦。
读者身份证-563743675
旁人皆以为这是顾况修道有成,但如今看来,恐怕跟这“玉丹”脱不开干系。
当然,顾况能想到用石膏和苦卤炼丹,其实跟他多次担任盐监官员的经历不无关联,而如今他的后人顾柯又操持起了他的旧业,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祖传手艺了。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阅最新章节。
“松江别业外的水磨可曾修筑好了?”顾柯突然想到大规模做豆腐需要足够的豆浆,于是又问了一句。
“未曾完工,还需一旬。”那弟子摇摇头说。
“再多派些雇工,五日内必须完工!”
顾柯用不容拒绝的口吻下达了指令。
一旦确定了豆腐的功用跟丹方描述一致,那他就要用最快的速度扩大豆腐的产能,尽快将让士卒们讨厌到骨子里的豆饼给替换掉,免得影响后续练兵的效果。
随即他又补充说:
“此后晒盐所得苦卤,精致白砂盐所得石膏都要好好收集,用来做豆腐。此后不再将豆饼供给社内,用豆腐代替,豆饼用来喂养牲畜或肥田即可。”
原本精制白砂盐留下的石膏都被用作建材,或给新兵营和徐浦场中伤筋动骨之人固定伤患处。
扣扣伍陸彡⑦④彡陸⑦伍
但尽管如此还是留下了许多用不完的石膏,更不用提毫无用处的苦卤了,现在这些占用了仓储的副产物也算是有了去处。
如今的徐浦场除了制盐外,还在远离海岸的位置开辟了许多荒田,准备在未来用来弥补口粮供应的缺口,而开荒肥田便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待清明时便要种下大豆初步开发土地,等到种过豆肥田后便可种植稻麦粟粱这些主粮了。
交代完了磨坊和开荒的事宜,顾柯这就拿起一块白玉般的豆腐块放入口中咀嚼起来。
不吃不知道,顾柯越咀嚼越觉得这豆腐确实是个好东西,完全去除了豆记所言,顾况在隐居茅山后便不再食用荤腥,只服用“玉丹”和各种谷物,野菜,但身形也未曾因此消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