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接头人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三月十三,神农百草门的商队从洛阳出发,在七十多天的跋涉,终于在五月底,神农百草门的庞大商队到了甘州。

  望着远处的甘州土城,黄小石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终于是到了。

  商队有几里路才能到城下,不过黄小石一马当先,先到城里去了。

  今天天色还早,黄小石希望今天之内把朝廷的差事给交脱,尽量不要隔夜。

  有道是夜长梦多,万一等到明天,朝廷一纸文书发过来,叫他把货运到嘉峪,那不是还要脱层皮。

  这将近两个月的行程,黄小石累了,他人也累,心更累。

  商队这一路走来,最难走的路是从兰州到武威这段。

  这段完全乱套了,流民、流匪,是民还是匪,根本就已经分不清楚了。

  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在一旁蛊惑和扇动,这段路简直就是用刀子杀出来的。

  到了武威,反而一下就好走了,因为朝廷在武威还有重兵把守。

  武威附近一路上都是哨所,还有骑兵来来回回的巡逻,他们不光是要切断商道,还包括对流窜的部族的清缴。

  这一带的流民早就没有了。

  所有的老百姓,要么就在自己村子里等着朝廷安抚发粮,看看能不能苦捱到那个时候;要么就出门寻吃,被朝廷兵马当做流匪杀掉。

  至于过往的商队,只要没有过硬的手续,早在到武威之前就被挡住了。

  第一道关口只是好言相劝,如果你非要过去,他们也不会强加阻拦。至于过了关口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自己负责就是了。

  依靠着小旗和手函,神农百草门的商队顺利通关,还顺手利用商队剩余的负荷,收了不少其他值钱货。

  这些值钱货都是其他商队“遗留”在此地的,已经是无主之物,就那样随意堆在关口处日晒雨淋。

  守着关口的兵拿着这些东西也没个什么用处,所以黄小石只用了很少的上等金疮药和银子,就把这些货给收了。

  对于这些兵丁而言,金疮药和银子才是硬通货币。

  当商队走到了武威之后,果不其然,所有的物资补给都被军管了,银子都不好使了。还是黄小石拿着手函,又用手里的物资进行兑换,这才拿到补给品。

  从武威出发到甘州这条路,虽说再无匪患之忧,但是一路上吃食差了许多,基本上人和畜生吃的是一样一样的。

  这终于是走到了甘州,还不知道甘州的情况如何。

  反正黄小石打定主意,坚决不再往前走了,再走不说得就要赔命进去了。

  不多时,黄小石带回来了一队官兵,官兵一过来后直接就分成几队,开始挨个点货。

  货物捆得很规整,官兵清点的很快,他们只是粗略地在门人指引下,数了马匹上的大包,然后连大包都没拆看,直接点。

  就这样,也是足足用了一个时辰,才把六个分队的三千件货给点完。

  这是粗验。

  点完货后,官兵回城复命,他们到时候要过来通知商队去哪里卸货。

  这是最容易出幺蛾子的时候,有一万种方法折腾你,于是黄小石连忙又跟了上去,直到了黄昏之时才回来,半公半私,总算是把事情给搞定了。

  甘州,地如其名,因为这里是大漠边缘的绿地,因泉水甘甜而得名。这是大漠之东,最重要的一个物资集散地和补给地,具有无可替代性。

  如同黄小石猜想那样,他们只需要把货卸在这里就够了,之后的分配和调度,这是朝廷的事。

  虽然之后还有一次验货,但是问题不大了,那些都只是细节问题。

  公家的事情忙完了,这下该说私货了。

  神农百草门这次一共带了六千件货,其中三千件是捐献给朝廷的军资,换来的是朝廷对商队夹带私货的默许。

  朝廷对夹带私货的默许,可不是从黄小石这里开始的。

  比如说现在朝廷里使用的“盐引制度”。

  由于这个时代运输的成本过于巨大,巨大到朝廷根本没钱支付。而朝廷手里,最大的支付手段其实是各种通关权。

  于是,本朝就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然后为他们发放盐引作为报酬。

  但是官盐的利润其实也很微薄,因为大量的利润都变成了盐税,所以有一个默许的规矩,就是夹带私货。

  这些私货才是商家贩运时真正的利润,而私货的多少,通常有个约定成俗的比例,只要你不太过分,朝廷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是默许的。

&e和调度,这是朝廷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