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南下准备(二)地方存留问题上第2/3段
这样让中枢变得紧巴巴是一点都不对的,大一统国家为什么要存在,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是明朝从一开始建立的时候,就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点。
明朝的地方留存钱银可是远远大于后世那满清鞑子的,这就让明朝在处理危机的时候很难发挥全力啊!
所谓地方留存,其实就是存留。
大明建国以来,所有州府县的各类赋税,都是分为两个部分,按着每年的春秋二季上解到中枢的那一部分赋税叫做起运。
剩下的赋税则是地方上的存留了!
而这存留部分,在明朝一度占到了一半多,中枢所收上的钱银不过三分之一。
而明朝的赋税又是以黄册为基准,是有着定额,地方上多了,那么中枢就会少,原理就这样简单。
这其实也说明明朝的中枢对于地方上的掌控力度是远不如过往的朝代的。
而朝廷中枢上每年只有定额的赋税,百年来没有太多变化。
但是地方上的钱银,据朱载壡所知是越来越多了。
其增长点主要有两个,其一为各类加耗,其二就是徭役折银。
先说加耗问题。
自从宣德年间,将那漕粮改兑旗军推行下去之后,整个漕运费便成为了地方的财政点。
就以赋税重地苏州来计算吧,通过平米法的操作,原本苏州两百万石的赋税,所加的耗米有这四十万石,这一部分被称为余米。
而这些余米除了用于漕运费之外,更被用在地方财政上。
而除了加耗之外,更有尖收等手段,所以四百万的漕粮额数,地方上往往会收到整整五百一十八万九千七百石!!
这些多出来的麦米自然就成为了地方上的富余了。
而另外一种,就是徭役折银了。
但是占大头的还是随从皂隶折银。
这一点,朱载壡之前也讲过,那就是这一部分的折色银子是用来给官员发俸禄的。
因此不要再说明朝官员们怎么穷了,这样那样的收入加起来,可是多得很。
而且还不算灰色收入,这随从皂隶折银,可是受朝廷默许的啊。
诶,这帮子文官啊!
这两种收入加起来,已经超过了田赋,成为了地方财政上的主要支柱。
啧啧,这两种都是地方财政充裕的原因之一啊。
因此地方上的钱可远比中枢要来的充裕得多啊。
“你们都先等等啊,孤先写份题本给父皇。”
朱载壡的声音在这时响起。
也不是朱载壡不礼貌,而是朱载壡突然想到这个点,自己必须要写下来,他现在已经不太相信自己的脑子了。
自己现在已经很容易忘记事情了,上天啊,自己十八岁都没有啊。
“诺——”
帐内的众多将领面对这个要求自然是没有不答应。
&e会收到整整五百一十八万九千七百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