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南下准备(二)地方存留问题上第3/3段
这大明的财政啊,主要分为田赋,盐课,钞关税,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税种,又分属于不同的衙门进行掌控。
这是非常非常混乱的,不过朱载壡暂时不想去动这中枢内部的财政体系,他要改变中枢与地方的财政分配体系。
他打算要向嘉靖建议,通过改变地方留存问题,来试图建立一个相对高度集中的财政体系。
其他税种还好,都是有着专门从中枢下派到地方的衙门进行直接的征收。
但是田赋不一样,它是由省州府县征收的。
先是省,省这一级别,有着布政使,就是司一省钱谷之出纳,均税役,登民数,相当于后世的财政厅。
而后又设分守道,用来分担布政使的工作量,最后具体操作则是各县的知县以及各粮长进行的。
往往分别征收赋税,一般是春秋两个时节,春季为“上忙”,秋季为“下忙”。
当然了,各地因为农事时间问题而有所不同。
但,大体上不会变动,都是一年分两次征税,
而后将需要起运的钱粮解到布政司藩库,之后各省布政使分两次,也就是春拨和秋拨解交中枢各衙门内。
这个过程啊,其实并不复杂,而何解决地方留存问题呢,其实也简单。
就是敢于动他们那帮子文人利益即可。
朱载壡打算解协饷,以及奏销制度的构建,来实行对于地方财政的进一步支配和控制。
这上面两个说起来很复杂,其实吧,前者就是后世的年度预算,而那奏销制度气势就是审核外加决算。
第一步就是明确预算,也就是具体明确出各地存留部分的具体额数。
各省在每年冬季要对本省内部的开支做出一个预算来,而后交给户部审核,这一步朱载壡打算称呼它为冬估。
这冬估必须要具体到各县当中,而实际操作起来也不算太难。
因为每个县的固定支出其实已经很明确了。
一般啊,一个县就那么几项支出,一是官俸,各种典吏儒学都算上去,一年差不多在二百多两银子。
二是饭补,各县当中的办事人员,包括门子,库丁,铺司,更夫,吹手,皂隶,马快,民壮,禁子等等,一般来讲在一百五十人到两百人之间,这一项也不过是一千二百两银子左右。
三是文教,文庙关庙祭祀,行香,乡饮酒礼,县内廪生的孤贫粮衣银,时宪书银啊也不过二百两。
四是驿站支出,这一项算是比较大,但是因为有着摊派制度,官府所支付的钱银,一个县,朱载壡估计也不过三百两银子。
这样一来,一个县的银子不过二千来两。
而一个县按着均值来算,各类赋税加上,上万两是有的。
也就是说毕竟上留存在地方上赋税部分一般在两成便可了!
而原本地方上存留的赋税,普遍多在四成以上,那么这多出来的银子去哪里了?
是入了各地的府库吗?还是入了各地官员的腰包呢??
当然了,这各省的情况不一样,所收上的赋税额数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