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叹龄官贾兰有悟 见才子女伶有感第2/2段
贾蔷风度翩翩,谈笑间妙趣横生,贾兰却又不一样。
龄官看去。
沐浴在阳光下的他静静地靠坐在栏杆之下,右手拿着书,怡然自得地专心读着。
太阳正缓缓落下,可余晖之下的他流光溢彩,身放光明。
贾蔷会让你好感大生,可在贾兰的身边,龄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放松,仿佛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自由。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贾兰手中的书是《尚书》,这也是乃是他所治的本经。
这本经,类似于后世的X科,乃是在易,诗,尚书,春秋,礼记五经任选一个当自己的重点学科,考经义以自己的本经为主,到时候在考生的名册里,除了会记录姓名、年龄、籍贯,还会注明该生所治本经。
有明一代,大体以诗、易、书三经最多,夏朝鼎革之后,诗经一枝独秀,连叠翠书院的山长李玄著也是治诗经而闻名。时人非常看中诗才,贾兰写的《声律启蒙》也是顺应时势的潮流,不得不说这个热点贾兰“蹭”得太对,得了圣上的封赏得了个七品的文散官。
千万别小看它,须知道一府府学的教授也不过是从九品而已,正七品已经是一县主管的品阶了。
这也是贾兰选择不到顺天府的府学就读的其中一个原因,这学生级别比老师还高,你说尴尬不尴尬?唯有叠翠书院不同,山长李玄著乃是正一品的大学士致仕,你服我也服。
贾兰选《尚书》作为本经,乃是深受穿越前某部综艺的影响,主持人与两千年前的古人跨越千年对话:
“先生,《书》好在哪里?请先生指教。”
“我读了九十年的《书》,《禹贡》让我从小知道,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后生,华夏为何一体?”
“自古……便是一体!”
“《尚书》记载了几千年前的中国!”
“所以我岂能不舍命护《书》啊!?”
后世之人研究了多少年,却依旧没有搞懂华夏先民从何而来。
贾兰隐隐有感,如果能够搞清楚这来龙去脉,或许可以找到与穿越之迷有关的线索,于是才不顾学院众人的诧异,选学《尚书》为本经。
对于贾兰的选择,也有些人觉得他是在另辟蹊径,因为五经里以尚书字数最少,以中材而论,日诵三百字,不到九十天就可以背完,以贾兰的拼劲,不过旬日之功。
可为什么方唐镜等人会对贾兰治《书》如此敏感?
那方唐镜对自己的质疑,撇开文人之间的意气之争,说到底还是利益二字,这院试的案首治的是《书》,极有可能会对原本治其它经的读书人带来冲击。
这里面可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而是整个学习体系都要受到冲击波及的程度。
古人的应试教育一点也不比今人的差。
早在宋元学案里对五经就有过统计,毛诗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书二万五千七百字,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左氏春秋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
这其中春秋肯定是最吭的,毕竟微言大义。
那剩下是不是应该将目标放在字数最少的书与易呢?
未必。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