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章:下马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而且,就算这一代的武将,或许只识刀兵,不懂学问,因此不适合下马。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经过朝廷精心培养,再转为文职,同样也是一种对双方都好的安排。

  为了避免尾大不掉,军权是不能世袭的。

  这是朱塬很早就想要和老朱说起的一件事,曾经明朝的世袭武官制度,绝对不能再来一遍。

  第二天是六月初二。

  风起。

  天气也阴沉起来。

  朱塬早饭后就让人把昨夜的书信送去金陵,正要出门到营海卫驻地陪练,临时被事情打断。

  前些日子,陪同南方一批海船而来的广东海商拿下了最后三张海贸公司牌照,今天送银钱过来,整整60万两。

  同时还带来了一批船只。

  总之,朱塬当初列举的条件,20万两白银,上交两成股份,每张牌照提供两万石粮食的运输船只,无论这批海商背后站着谁,该掏的,一点都不能少。

  海商们倒也没有讨价还价,让朱塬省事了许多。

  亲自负责验收银钱入库,朱塬又让海军都督府接收了船只,忙碌一番,找来营海司的账簿查了查,有些感慨。

  钱多。

  花不完啊。

  朱塬当初的想法,是打算完全自给自足的,无奈,老朱实在是替自己想得太周全,给的也太多。

  比如之前最大开销的造船,预计800艘500料海船,本来只是木料,就需要花销40万两。但,当时老朱不仅让人送来了10万两白银,还允许营海司动用赋税抵扣,再加上自己这边的置换措施,总之,40万料木材,实际上连老朱给的那10万两白银都没花完。

  再就是,定海周边数万士卒民夫的口粮,这也是一个花销大头,大规模海捕启动之前,粮食一直都是从各处府库调拨,不需要营海司花钱筹措。

  这等于又给朱塬每月省了好几万两银子。

  于是,直到当下。

  连续几个月下来,营海司从海贸公司牌照和市舶税收两方面获得的收入,累计就达到216万两白银。

  朱塬相信老朱肯定注意到了这笔钱。

  不过,出于信任,或者,应该也有一些考验的心思,一直都没有向他询问太多,更别说讨要。

  再说支出。

  近几个月来,最大的一笔,也只是近期动用现钱收购百姓鱼获。

  过去一段时间,这部分银钱开支累计才17万两,考虑到这一阵飓风到来,再之后,渔汛时间也所剩无几,预计总开支不会超过20万两。

  至于其他,建造灯塔,修缮港口,乃至成立明州杂货连锁公司大规模收购麻料等等,相对来说,开支都不算多。

  就说建造各种基础设施,主要开支,其实依旧是口粮。

  这部分,官仓供给和自家鱼获,直接抹平。

  总而言之,当下定海县衙日夜有精兵看守的那座库房,还堆放着多达178万两的白银。

  若是按照朱塬未来十年打造海军开拓海疆的各项计划,这笔钱远远不够,但,短期内,又实在花不完。

  上午翻过账本,考虑一番,朱塬就决定分出100万两上交金陵。

  大军南征北战,特别是之后攻破了大都,总是需要犒劳一下的。

  坦白说,朱塬觉得老朱在这方面实在抠门。

  因此,给钱的同时,朱塬还打算劝劝。重点是,这笔钱要尽量直接给到底层士兵,既是酬功,也算一种分配。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底层拥有越多,国家也越稳定。

  反之,反之。

  至于营海司这边,无论是市舶还是海捕,局面都已经铺开,可以源源不断提供资源。

  更何况,自己需要什么,老朱都是不遗余力的保障,再加上留下的78万两,同样也是一大笔,不会耽误自己的营海布局。

  忙碌到中午,回到营海使府邸,又有人从金陵来,这次是自家人,写意的父亲,乔旺。

  来送钱的。

  这次是自家的生活费。

  乔旺带了两万贯银钱过来,还有各种布匹、食货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