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软肋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而且,朱塬本来逐渐好转的名声,也因为那份不再兜底的公告,又出现了转变。

  没办法,有人带风向。

  就像手中的这份弹劾奏章。

  这位名叫李处的按察佥事,真的是在为百姓说话吗?

  朱塬觉得,更可能是在为看上了海捕收益的沿海大户代言。

  来到东南这么长时间,朱塬对很多事情的了解要比下面人想象的要多得多,更何况还有两辈子的各种见识。

  因此,朱塬很容易看透其中关节。

  营海司接下来如果继续兜底,并且保持1两银子一担鱼获的高价,那么,最大受益者,不会再是民间,而是沿海的各种大户。

  因为这些人有足够的资本建造大船,并且在官方营造的良好海捕环境下,拿到大批的收益。

  就像当年的元廷海运。

  元廷给出的运量脚架最高的那些年,大户造一艘海船,只需要顺利跑一趟,就能回报,随后,不管跑几趟,都是赚的。

  至于结果……

  因为运费太高,元廷很快无力支付,导致海运没有兴旺太多年就重新衰败下去。

  大户自然也就少了这份财源。

  相比起来,参与海运的民夫,就只是赚一个辛苦钱,还是卖命级别的辛苦钱。

  那年代可没有营海司当下这么完善的安全保障。

  同样的道理,哪怕就说今年的海捕,民间的船只,很多都来自大户,船工渔民租赁大户船只,虽然因为营海司给出的高价格,都算赚了一笔,但,船主才是拿大头的那个,只需要出一条船,直接就切走一半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

  底层的百姓为什么不自己造船,把这份收益自己吃下呢?

  因为没钱啊。

  朱塬当初发布告示,同时也在一封信中说过自己的想法,当时很坦白,就是为了更加迅速地整合沿海各州县的渔民。

  当下,朱塬觉得自己要解释更多一些。

  外人不知道的是,朱塬最近甚至一度考虑过,完全禁止民间海捕。

  还是泥螺事件产生的启发。

  官方不断开创足够优越的海捕条件之后,朱塬觉得,完全放任,或许也会造成后世的某个结果,短短几十年,因为过度捕捞,就无鱼可捕。

  相比起来,官方捕捞,更容易通过鱼情进行调节,保持捕捞强度的同时,也要避免竭泽而渔。

  不过,斟酌之后,朱塬还是决定不禁止。

  只是要做出严格的限制。

  非常非常严格那种。

  否则,逆转不了人性。

  这么想着,朱塬拿来纸笔,当场开始给老朱写信,更加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

  这件事和朱塬之前建议老朱禁止民间采矿其实异曲同工,都是给未来考虑,给百年甚至千年之后的子孙考虑。

  写过信,又看过老朱送来的其他一些文书,再在刚刚的信中补充了一些内容,朱塬才开始处理营海司乃至海军都督府的各种相关文件。

  夏税征收早已结束。

  营海司前段时间开始不断在接收各地送来的麻料。

  如同最初的预期,具体总计约450万斤,老朱的态度是,全部送来明州,再由朱塬进行分配。

  过去一段时间,陆陆续续运来已经超过一百万斤。

  更多还在路上。

  朱塬的第一个打算是在明州扩建一个织造工坊,大批量生产麻布。

  营海产业链上,不只是船帆、布袋之类需要麻布,那怕营海司在不断推行的工装,同样如此,当下可没有那么多棉布来制作衣服,还是以更加廉价的麻布为主。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阅最新章节海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