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不知进退的老朱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两年后,至正二十三年,鄱阳湖之战爆发。

  朱文正苦守洪都,再立大功,然后,老朱就尴尬了。

  平定陈友谅,诸将续功,徐达、常遇春等人各有封赏,但对于自己的亲侄儿,官职,已经是正一品,军职,已经是大都督,还能怎么封,直接封王?

  问题是,当时老朱自己也才只是吴王。

  无法封赏,只能晾着,以老朱对自家人的态度,等他登基,朱文正一个王爵肯定是少不了。

  事实也是如此。

  曾经的洪武三年加封宗室,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以侄孙身份,本该是郡王的爵位,但有明一朝,靖江王一系享有的,都是亲王级别的待遇,这显然是老朱把本该属于自己侄儿的那一份功劳补给了侄孙一系。

  再说当时,朱文正没有等到封王的那一天,就和自己叔叔闹翻了。

  历史记载中的纵兵掳掠,抢夺民女、贩卖私盐之类,其实,这些都不算事,老朱的苛刻,从来都是只对外人的,至少苛刻的尺度上,亲疏之间,超级双标,这有太多史实可以证明。

  朱文正最大的错,其实就一个,心生怨怼。

  按照史料记载,因为觉得封赏不公,几乎是公开场合各种怨怼的朱文正被地方按察告发之后,老朱亲自离开金陵,千里迢迢地赶到‘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的洪都,质问自己侄儿‘你想干什么’。朱文正开始顶嘴,乃至叔侄两个爆发了一场争吵,撕破脸的朱文正大骂老朱,所用言辞‘神鬼皆不忍闻’。

  再然后,朱文正就被老朱带回金陵圈禁起来,期间几次尝试复用,朱文正屡教不改,最后被气急的老朱一顿鞭子抽死。

  按照封建权术的角度考虑,朱文正功高震主,掌握军事大权,而当时老朱的儿子朱标等人又年幼,为了避免侄儿威胁到自己乃至亲子的地位,朱元璋一步步打压乃至除掉了朱文正。

  朱塬觉得,或许有相关的因素,但,绝对不多。

  因为按照朱塬了诸多明朝史料后对老朱的了解,朱元璋从来不是一个善于玩弄各种帝王权术的君主,自始至终,他只是一个意外地打了一片天下并一生兢兢业业地想要把这份‘家业’传给子孙的‘老农’。

  至于叔侄之间的争端。

  朱文正没能得到封赏,心生怨怼,这大概率是事实。另一边,老朱一心想要除掉自己功高震主的侄子,如果真是如此,在朱文正遭遇按察弹劾后,老朱必然内心喜悦,然后直接剥去侄儿的所有职位,派人把他押送金陵,圈禁起来。

  事实是,老朱是怎么做的?

  放下每日处理不完的国家大事,千里迢迢地从金陵跑到洪都,质问自己侄儿:“你想干什么?”

  这是一个拥有标准帝王心术的君主会干的事情吗?

  不。

  这是一个把侄儿当儿子养了那么多年后突然失望之极的叔叔头脑发热之后才干的事情。

  整件事,其中是非对错,还是那句话,一笔糊涂账。

  当下。

  想到朱文正,朱塬最提醒自己的一点,就是不要让自己和老朱之间,陷入曾经的那种尴尬之中。

  对于朱文正之事,老朱有反思吗?

  有。

  后来改制大都督府,老朱拿掉了大都督职衔,只是将左、右都督提升了一级,并列为正一品。

  至于其他……

  就说一个,同样也是当儿子养的李文忠,去年平定张士诚,便积功升迁为浙江行省平章,再前一步,也要功无可封了。

  李文忠去年也才28岁。

  可以说,没改多少。

  这其实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证明了老朱对自己侄儿的那档破事,所谓为了巩固嫡系权力的心思不会太多,否则,对于自己这个外甥,老朱也该防一防的。

  再就是朱塬自己。

  浑身上下一堆的正三品子孙的‘老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