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出头的椽子先烂第2/4段
“装袋儿瞧瞧,能打多少!”不少人都凑过来,大伙也都比较关心。
赵老板子家是第一个打黄豆的,各家也都差不了多少。
不少人都跟着帮忙,用簸箕把黄豆装进一条条大麻袋,最后一数,竟然装了二十三袋半。
都是常年摆弄庄稼的,基本都能估算出来产量,一麻袋黄豆将近二百斤,一共十亩地,这么一算,亩产肯定超过四百斤。
“不对呀,往年能打一袋半就算好年头了。”会计谢老抠开始算账。
王队长也在场,嘴里啧啧一阵:“真是怪了,人还是原来那些人,地还是原来那些地,一亩地就多出来一百多斤!”
黄豆的价格是比较高的,一亩地多打一百斤,就多收入二十多块钱呢。
这边分地比较多,基本上每家最少的也有三四十亩,这么一算,无形之中就出来好几百块钱。….“哈哈哈,还是分田到户好啊,今年肯定大丰收!”赵老板子也乐得合不拢嘴。
其他人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和喜悦,张罗着也开始打场,更有机灵的,提前预定了李卫军的小四轮。
各家各户都在忙碌,反倒是以李卫国为首的,这些种植水稻的,暂时清闲下来。
原因很简单,水稻收获得晚,还得半拉月才能割稻子呢。
不过他们也没闲着,都去别人家帮忙,在农村,这个叫“换工”,就是你帮我,我帮你。
等割水稻的时候,正好找大伙帮忙。
李卫国家的这两台小四轮也立功了,只要回到村里,就立刻上战场,不是去拉庄稼,就是在场院里帮忙打场。
今年的秋收,也比往年迅速,以前大伙沥沥拉拉地磨洋工,都落雪了,地里的包米还没扒完呢。
今年都玩了命,起五更爬半夜的,前前后后没用上半拉月,地里就剩下包米杆子戳在那站岗了。
连老村长都不得不感叹:“这积极性,比组织大会战都高。”
那当然了,都是自个家的粮食,大伙宁可不睡觉,也要早点收回来,才能安心。
不光是村民在忙碌,县里和镇里,也派下来工作组进行督导。
大馒头屯是示范点,很受,这关系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能够顺利推行。
这一天,连刘县长都坐着小吉普,领着人来了。
小吉普直接就停在生产队前面的大场院,这里最热闹。
王队长也正扬场呢,一身的灰土,连忙招呼正开着小四轮转圈的李卫国,一起迎了上来。
还有老村长,也指挥家人们打场呢,闻讯就拄着拐杖,一脸兴奋地走过来。
大伙打了声招呼,刘县长也迈步走进场院,边走边聊:“听工作组的同志说,今年的产量,普遍能提高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我们就都坐不住了,同志们,这个数据准不准啊,可千万不能打埋伏!”
王队长摘下头上的帽子,在手上扑打了两下:“请领导放心,这里面可一点没有水分。”
旁边的孙大胡子接过话茬:“有水分,肯定有水分,粮食里面怎么能没水分呢!”
大伙先是一愣,然后一起哈哈大笑。
到粮库卖粮,都要去水儿去杂的,不过这两个水分的含义不同。
在场院里转了一圈,刘县长也很是兴奋:“看来这大包干有搞头,大伙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产量当然会提升。”
“县长,您这话一点不假,俺们伺候庄稼,都快赶上伺候媳妇坐月子啦。”
说话的是赵广定,他就在这附近的麦茬地放鹿,掉落的麦粒儿,长出一撮撮的麦苗,是梅花鹿的最爱。
大伙又是一阵哄笑,老村长也指着赵广定说:“这是俺外甥,以前是个懒汉,现在也勤快了,去年刚娶的媳妇,也怀上了,再过几个月就该生了。”….刘县长一听,也笑吟吟地拍拍赵广定的肩膀:“好啊,只要肯吃苦,再加上好政策,大伙都能勤劳致富。”
说完他还吩咐身后跟着的记者,好好搜集一下,要把赵广定的事情,当成一个典型,把老赵给乐的:“县长,有没有大奖状?”
“有,一切都会有的!”刘县长也开怀大笑。
老村长接过话茬:“要说典型,还得说李卫国的家里,这才是勤劳致富的典型。”
于是老村长掰着手指头讲起来:李金梅办养殖场,养鸡鸭鹅;老二李卫军养奶牛;老三李卫国养鱼种水稻,一桩桩一件件,都如数家珍一般。
刘县长等人认真地倾听着,心里也都震惊不已,一位随行的干部忍不住问了一声:“这些收入加起来,一年能有多少?”
这个问题,老村长就不知道了,而且比较敏感,他也不好瞎编排,只能望向李卫国。
李卫国倒是坦然:“我家大姐养鸡,一只鸡,一年能产蛋二百五十枚左右,鸡蛋是八分钱,一只鸡的毛利润将近二十元,去掉一半的成本,净利润大概在十元钱,一共二百只母鸡,年收入基本是两千元。”
“哇,比我一年的工资还高出不少呢!”刘县长也不由惊叹,他每月的工资,也才不到一百块。
李卫国继续侃侃而谈:“还有一部分鸭子和大鹅,加起来收入也能有一千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