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家事自家知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虽然李卫国没问大山,但是从大山的情形来看,估计也是行伍出身,和那些退伍兵组成的船员,应该有共同语言。

  李卫国心里慢慢规划着,然后就看到外面噔噔噔跑来一帮小娃子,王小雪领着他们,来找李小梅和李小鹿。

  李小梅她俩赶紧把碗里饭菜扒拉干净,然后就跟着小伙伴出去玩儿,她们也有自己的小圈子啊。

  随后,就看到赵广定还有赵老板子等几个村民都吃完饭溜达过来,李卫国一家也吃得差不多了,就和大伙一起到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闲聊。

  人越聚越多,鲁大龙和林青两口子也过来,大伙在当院的葫芦架下边,用淳朴的乡音拉呱着,李卫国觉得,这才是家乡该有的样子,不管你在外面经历怎样的风雨,获取如何巨大的成就,回到家乡,心灵都会变得宁静下来。

  不大一会,老村长和王队长他们也都来了,聊聊村里的情况。

  今年大馒头屯都集体种植了水稻,总面积两千多亩,几乎占了屯子里耕地的一半以上。

  各家除了少量种植小麦和苞米谷子,够自个家吃的,够交公粮的,剩下的土地,都开垦成水田。

  村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好,去年有些没种水稻的,还瞅着有点眼红,出现过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是今年,这种情况基本消失。

  在这种气氛中,老村长和王队长他们,觉得开展各种工作都轻松许多。

  王队长还说了个事:“国子,大伙都张罗着盖新房子,就是这建筑材料和工程队不好弄。”

  买房子置地,是农民最朴素的观念,条件允许,肯定先做这两件事。

  尤其是房子,大伙看着李卫国家的五间大瓦房,都羡慕得很,手里都有点余钱,所以也都想盖大房子,这时候人口都比较多,大人孩子都挤在一铺大炕上,十分不便。

  只是现在私人的包工队还没有兴起,建材也紧张,想盖房子可不容易。

  李卫国琢磨了一下:“队长叔,我觉得,咱们要建,就全都建二层的小楼,各家各户都统一规格,那瞧着才漂亮呢。”

  这话立刻把村民的兴趣都给提起来,赵广定使劲一拍巴掌:“还是国子想得长远,咱们村里总来参观检查的,各家都盖上小楼,那才能显出咱们屯儿的尿性!”

  就连老村长,都频频点头,认可了赵广定的说法。

  随着大馒头屯的事迹上了报纸,已经成为发家致富的典型村,甚至都有外省的考察团。

  老村长也觉得,在村容村貌方面,确实应该改善。

  不过他心里也有疑问:“国子,住楼当然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谁不盼着这样的日子;可是咱们农村住楼房不大方便吧,大伙都习惯睡火炕。”

  李卫国笑着答道:“村长爷爷,咱们一楼就跟现在住的房子一样,也有土灶和火炕,二楼再放几张床啥的,给家里的孩子住,这样还能省下不少宅基地呢。”

  是这个理儿,老村长点点头,认可了李卫国的说法。

  其他村民也都很是兴奋,他们也不敢想,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

  “俺家同意建楼,这大人孩子挤一个屋,晚上干点啥事都不爽快。”赵广定带头嚷嚷起来,引来村民一阵哄笑。

  这话其实也喊出了村民的心声,不过这个年代都是这样过来的,以前是条件不允许,现在有钱了,当然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兴奋过后,王队长又开始发愁:“这要是盖楼的话,材料和工人更成问题了。”

  李卫国则笑着摇摇头:“队长叔,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村里往上打个报告,镇里县里都肯定大力支持,到时候啥都有了,咱们负责掏钱就成。”

  有道理,老村长眼睛一亮,他们村现在是县里的典型,要是都盖起二层小楼,县领导脸上也有光不是,所以肯定支持。

  于是这件事就敲定下来,老支书乐颠颠地和王队长他们去写报告。

  天也渐渐黑了,大伙这才陆陆续续回家。

  李卫国则踏着月色,和大山一起去鹿场,李小梅和李小鹿一瞧,自然也跟了去。

  一边走,李卫国一边和大山说明情况,至于如何选择,他还是尊重大山的意见。

  如果大山想要留下来守候这片大山,李卫国肯定支持。

  如果大山想去打捞船上纵横四海,李卫国更喜欢。

  “国子,你说打捞船上的人,都是退伍兵?”大山在思索一阵之后,忽然问道。

村长,都频频点头,认可了赵广定的说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