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账都算完了,还有啥事啊?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他们这边,基本是一天算十个工分,妇女和老弱病残的,算八个。

  等到冬天的时候,猫冬的时间又比较长,满打满算,一年出工的天数都不到三百天。

  至于分值,这个不是固定的,得把生产队一年的粮食收入还有各项副业收入加起来,才能算出来每个工分的分值。

  好年头呢,一个工分能值两三毛钱;多数情况下,也就几分钱。

  至于有的地方说,每个工分达到一块钱以上,那估计是浮夸风还没刮完呢。

  等每家的钱都算出来,还得往出扣钱,大头儿就是口粮钱。

  说是分粮,其实这粮食是用工分买回来的。

  一般来说,杂七杂八扣完了,能领回去百八十块,都算好的了。

  这就是社员辛苦一年的收入。

  等社员来得差不多了,老村长吆喝一声,大伙都肃静下来,然后就听谢老抠开始宣读每个人的工分。

  生产队都有记分员,每天给大伙记工分,社员们自个也记,不会写字的,就在家里墙上画横道,到年终数一下,大概也就知道自己赚多少工分。

  然后是王队长念叨了一下今年生产队的总收入,因为一部分小麦减产,还有一部分玉米受灾,所以最后算出来,每个工分是四分五厘。

  一听这个分值,人群就是一片哀嚎,年年算账,大伙心里也都有数:就这个分值,肯定涨肚!

  也就是说,每家的钱,还不够买口粮的呢,最后还得欠生产队的钱。

  虽然大伙心里多少都有点预感,知道今年是灾年,但是盼了一年,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有点接受不了。

  辛辛苦苦干一年,最后还得拉饥荒,你跟谁说理去吧?

  社员们咂咂嘴,只觉得霸苦霸苦的。

  接下来,是老村长以家庭为单位,开始每家每户来算账:“赵广定,欠款一百二十六块五角……”

  赵广定晃晃悠悠地出来摁手印,摁完手印,这欠款就确定了。

  这钱倒是不用马上还,可以顺延到下一年,可是如果来年收成再不好,那饥荒就越攒越多。

  “干得真没劲,一年到头,一分钱没捞着,还欠一腚眼子饥荒。”

  赵广定嘴里磨磨唧唧的,他也说出了大伙的心声。

  旁边的谢老抠翻翻陈年老账:“广定,你一共欠生产队五百六十块啦。”

  赵广定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反正俺是虱子多了不痒。”

  原本欢欢喜喜的气氛,变成了压抑和无奈,社员们都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地上前摁手印。

  也就这样了,年年都差不多,混日子呗,啥时候混到头,俩眼一闭,就享福喽。

  “李金梅,你家欠八十五块。”老村长念到李卫国家里。

  李金梅上去签字,老二李卫军则皱着眉头,然后摇摇头,心里也感觉憋屈,他拼死累活地在山上当护林员,还不是为了多赚点工分。

  可是赚了工分又能怎样,还不是照样倒挂?

  “是该改改喽,再不改,这样的日子有啥希望?”李卫国嘴里叹息一声,他真是有感而发。

  李卫军想到了三弟说的分田到户,不由得攥紧拳头。

  老村长这边走完程序,按照往年的规矩,该领钱分粮。

  今年领钱就不用了,但是口粮还是要照常分的。

  社员们总算是来了点精神,好歹还有粮吃,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

  分粮的话,大概每个人几百斤不等,壮劳力能分到七百斤往上,平均下来,一天大概是二斤粮食。

  知青这边,统一标准,六百斤粮食。

  这个粮食,主要是高粱米和包米,还有少量的小米和面粉,他们队里没种地瓜,要不然地瓜啥的也算,只不过要折算一下。

  大伙都准备好麻袋和面袋子,就等着分粮,却见老村长又开了腔:“都肃静一下,下面还有个大事呢。”

  社员们又重新安静下来:账都算完了,还有啥事啊?

&esp; 赵广定嘴里磨磨唧唧的,他也说出了大伙的心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