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真是有大本事第1/4段
“这就是国子哥承包的水库,我们都没少跟着借光吃鱼。”葛卫红指着水库的方向说道。
男知青徐明亮则又补充道:“去年冬天的时候冬捕,打上来两万多斤大鱼呢,都卖到春城那边了。”
徐明亮也是学习小组的一员,这次也过了预考,不过他的成绩一般,可上可下。
他都想好了,如果考不上大学,也跟高大林学习,去罐头厂。
他家孩子多,就算回城,家里肯定也安排不了太好的工厂。
“这么多?”吕剑也被惊到了,这时候的鱼可不便宜。
看来那个叫李卫国的家伙,还真有点不简单。
“看,那边的稻田,就是我们种的,属于我们知青的也有一百亩呢。”葛卫红指指远处整齐的稻田,小脸都满是骄傲。
“你们还种水稻?”杨柳也感到有点不可思议,自从插队之后,他们就没吃过一顿大米。
这方面,郑先农最有发言权,他推了下眼镜:“我们也是头一年种植水稻,正慢慢积累经验,不过水稻的长势还不错,不遭受病虫害的话,丰收在望。”
这回连吕剑都一脸羡慕:“稻花香里说丰年,看来还是承包制好,想种啥就种啥。”
郑先农笑笑,没有接茬,这其中的艰辛,不足对外人道也。
“这里也建了新房子,真够厉害的。”杨柳又发现了三间崭新的砖瓦房。
葛卫红告诉他,也是国子哥盖的。
等到了鸡场这边,好家伙,一片咯咯哒的叫声,好不热闹。
现在到了产蛋高峰期,母鸡天天都下蛋,一直持续到伏天,歇伏之后,过了立秋,还能下两个月好蛋呢。
这也跟禽类的习性有关系,产蛋是为了繁殖后代,三伏天太热,鸡蛋几天就变质,当然不能孵蛋。
就像非洲的鸵鸟,因为气候炎热,一般都是母鸵鸟一起产蛋,凑够一窝,就先由一只孵着。
“还养了这么多鸡,这一天得捡多少鸡蛋啊?”杨柳又一次被惊到了,她在农村插队,当然知道鸡蛋的价值。
王燕接过话茬:“养鸡场是郑大哥的爱人办的,现在一天能有二百枚鸡蛋,还有不少鸭鹅呢。”
杨柳在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二百枚鸡蛋就是将近二十块钱,一個月五六百块钱呢,难怪这位郑大哥不想回城呢,换成是我,也舍不得啊。
“大家都来了,知青点来客人了啊?”李金梅正在这边忙活呢,看到大伙簇拥着几个陌生的年轻人,便连忙打招呼。
郑先农上前,郑重介绍:“这是我的妻子李金梅,这几位也是知青。”
“欢迎啊。”李金梅笑盈盈地说着,然后又告诉葛卫红,“卫红一会儿你拣点鸡蛋和鸭蛋回去,中午招待客人。”
葛卫红可不知道什么叫客气,点点小脑瓜,就去找篮子,嘴里还说呢:“平时我们没事都来鸡场干活,天天跟着吃鸡蛋。”
“嫂子好。”杨柳他们也连忙打招呼,打量一下李金梅,心里都忍不住赞叹:郑大哥还真有福气。
聊了几句,几人就看到赵广定赶着鹿群溜达回来,好家伙,二百多头梅花鹿,好大一片。
吕剑他们在知青点听到梅花鹿的数字,还没有什么概念,现在看到鹿群,才感觉是如此壮观。
“广定,快点过来,香獐子生了!”鹿场那边,传来王大拿的吆喝声。
“哈哈,生啦,生几个?”赵广定也欢呼一声,撒丫子往前跑。
“一公一母!”王大拿那边答道。
香獐子每胎生一到三只,如果是两只的话,基本上都是一公一母。
这个月份,大部分食草动物都产崽,主要是天气暖和,植被茂盛,不缺少食物,有了充足的食物,母兽的奶水才能更足。
这都是大自然亿万年来进化的结果,最符合客观规律。
大伙也都觉得稀奇,于是都凑过去瞧热闹,就连李卫国也拎着俩大水桶,从水库那边跑过来。
“这也太小了,比耗子大不了多少,俺去大梅那边捡几个鸡蛋,好好给补补!”赵广定瞧着母麝身下的两只幼崽,越看越欢喜。
等这些母麝都下崽,那种群数量一下子就超过二十只,也算小有规模。
看着赵广定乐颠颠地用帽兜装了几个鸡蛋回来,吕剑低声询问:“郑大哥,这放鹿的算是鹿倌吧,咋算钱啊?”
郑先农指指赵广定和王大拿:“广定叔和大拿叔在鹿场都有百分之十的股份,卖鹿茸麝香啥的,都跟着分红,然后每个月还有五十块钱的基本工资。”
啥?
吕剑等人都听得目瞪口呆:一个月五十块钱,这比工人赚的都多,更不要说还有分红了。
难怪刚才这位,大鞭子甩得这么来劲呢,换成是谁,也有干劲啊!
最关键的是,这些产业,都是李卫国一家的,难怪啊。
原本吕剑他们,还有点瞧不上李卫国,觉得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除了长得比较帅。
现在看来,人家还真是有大本事的,不服不行。
杨柳望望和吴小玉站在一起的李卫国,心里忽然有点羡慕,有一种郎才女貌的感觉。
不对,应该是郎财女貌。
&em个鸡蛋,好好给补补!”赵广定瞧着母麝身下的两只幼崽,越看越欢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