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衡的图谋!(一万字都在这里了哈)第3/4段
赵祯看到章衡,却是愣了愣道:“居正怎么成了一黑子?”
吴育苦笑着将章衡去了南方的事情说了说,然后一踢章衡的膝盖,章衡触不及防跪在了地上,吴育喝道:“你干出如此荒唐之事,还不跪下请陛下恕罪!”
赵祯吃了一惊赶紧问道:“怎么回事,怎么要跪着请罪这么严重?朕已经听说漕粮之事已经没有问题了啊,居正有功,哪里来的罪?”
吴育恨铁不成钢道:“官家您听他说!”
章衡只好跪着将事情娓娓道来,期间他悄悄地看了一下赵祯,赵祯神色深沉,不知道在想什么,等将事情说完,章衡跪拜在地道:“……小臣胆大包天,自作主张,自知罪大恶极,还请官家治罪!”
章衡跪伏在地,却久没听见赵祯说话,实在是忍不住了,悄悄抬起头来,却看到赵祯笑眯眯地看着他。
章衡:“……”
赵祯笑了笑,拿脚踢了踢他:“起来吧。”
吴育双眼都要瞪出来了:“陛下,就这么饶了他?”
赵祯摇摇头道:“当然不可以,不过过是过,功是功。他的罪过是将粮食运到海州去,功是筹集到足够多的粮食,而且还想办法运到北边来,这方法是个好方法,以后沟通南北,可就不仅仅只有漕河一道了,这是大功。”
吴育道:“他还勾结不法海商!”
赵祯看向章衡道:“居正,朕觉得你没有将话说清楚,话里还有话,你不准备说说?”
章衡有些为难道:“这些话有些大,臣位卑言微,臣来说恐怕不合适……”
赵祯笑了起来:“大宋朝建言可没有对官位做规定,只要对朝廷有用,他就是一小吏,也有建言之权利,说吧。”
章衡赶紧将自己关于开海的想法给说出来,赵祯想了半晌道:“大宋有市舶务,只是规定不准私船下海,不算是禁海,自立国后收回江南以及福建,一直都有港口,各国商贾纷至沓来,在大宋流行的诸多香料、药材、犀牛角象牙、珊瑚、琥珀等等皆是外国商贾带来的,此事你不知么?”
章衡点头道:“臣自然是知道的,但这不是海贸,官家知道外国商人来大宋贸易,为的是什么吗?”
赵祯点头道:“大宋有瓷器、丝绸,但他们最看重的应该还是金银铜钱,这也是大宋金禁止私船入海的原因。”
章衡点头道:“所以这便是臣请求开海的缘由,大宋海商出海,不仅可以带着瓷器、丝绸出海,还可以带上大宋的各类精美的手工艺品、精美的生活用品,农用品等等。
这些都是本身可以卖出好价格的东西,到了海外肯定是要是大受欢迎的,但因为大宋的金银铜钱本身价值太高,所以他们宁愿带走铜钱金银,也不愿意带着产品回去。
如果是咱们大宋自己的商船出海,则可以带着这些各类用品出去,为大宋带回来大量的金银铜锡各类贵重金属,大宋的的商业也会因此繁荣起来,朝廷能够收到赋税将会爆发性的增长,百姓的生活也不会这么困顿。
陛下,大宋承平百年,人口繁衍众多,现在已经是地少人多的局面,想要让百姓过得好,朝廷收到更多的赋税,便只有从商业开始。
而商业想要发展,则需要消费,消费想要振兴,光靠大宋国内的民众是不够的,因为大宋民众困顿,根本就没有多大的消费力,所以,必须依靠与外国贸易。
大宋的技术乃是天下第一,只要咱们的产品到海外去,就没有不受欢迎的,只要打开海贸,那么到时候各行各业的产品都会蜂拥而出,各行各业都会因此而兴盛起来,百姓便会富裕起来,朝廷国库也会因此而充盈!……”
章衡噼里啪啦一顿输出,也不管赵祯能不能听懂了。
但神奇的是,赵祯真的听懂了,他的眼睛灼灼有光,吴育看着有些奇异。
这些时日,他们这些宰执大臣们经常一起开会,因为大家都觉得大宋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时候了。
范希文献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当时官家看了之后颇为激动,但也没有看到他眼里灼灼有光啊!
但现在却在章衡的阐述之中看到,真是奇也怪也。
吴育在想着心事,赵祯却真是满心的激动。
说实话啊,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他看了,但总是觉得不对劲,总觉得依那施行是要出问题的,但现如今国家的状况,好像是不改真的不行了,但该怎么改,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范仲淹等人算是聪明人吧,大约听他们的也不会有错,有错,也是他们的错,关我什么事?
嘘,这些话可不好让别人知道。
但章衡这些他却真是听明白了,倒不是他对经济有多懂,而是因为他之前研究过陆尹宁给他送来的《食货论,食货论是经过多人共同创作的作品,但基本理论便是章衡杂糅出来的后世经济理论。
赵祯时常因为朝廷缺钱而冒火,所以有这么一本经济圣经一样的书籍,当然要好好地研究,反而让他有了明白章衡所说这些东西的基础。
他是听明白了,章衡的意思其实用一句话便能够概括,便是——内需不足则拓展外需。
这是多么洞悉本质的东西啊。
范仲淹那都是什么玩意,什么冗官冗兵冗费,那是本质问题吗,本质的问题难道不是缺钱吗?
当然这只是他内心吐槽而已,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但道理却没有什么不对,朝廷是真的缺钱!
无论如何,变革也好,不变革也罢,钱都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
章衡提出的海贸却是十分的符合他的胃口。
赵祯咋吧了一下嘴巴,问道:“居正擅长算账,给朕算一算,若是开海贸,能给朕……嗯,给朝廷带来多少的收益?”
章衡挠了挠头,这个还真的不太好算,但他自有办法帮赵祯理解海贸对于这个国家有多重要。
章衡道:“陛下,您知道市舶务每年收多少税赋么?”
赵祯点头:“大约一百万贯,这个数字好记,因为朝廷就只在杭州与明州设置市易司,这笔钱挺大,又不复杂,朕记得比较清楚。”
章衡点点头道:“这笔税赋不少,但给国内的民众带来的利益却是不多,因为出口的是丝绸、陶瓷、铜钱金银这些东西,跟大多数民众没有什么关系。
其次进口的也只是一些香料药材象牙这些奢侈品,也不是普通民众能够消费的东西,所以税赋虽多,但对于经济的刺激并不大,能够重复创造税赋的能力也不高。
但若是出口工艺品、工业品、农产品、农用品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工匠农民参与到生产中去的,他们会因此获利,他们手上有了钱,便会投入消费,那么内需便也蓬勃起来了。
这么说陛下您可能没有什么概念,臣给您估一估这个税赋……”
吴育的耳朵竖了起来。
“……如果开海禁,大量出口大宋各类优势产品,那么光是这一项,就将每年给大宋朝带来至少五千万到一亿贯的收入,当然,这是比较保守的,那么光是这个,市舶司那边每年按照如今商税来算,便是至少五百万贯起的税赋,这个仅仅是市舶司能够收到的。
实际上在前面生产这些东西的环节上,还有很多的隐形税赋,那一部分加起来更多,这些只是税赋上的体现而已,如果将因为外需打开,刺激内需的蓬勃发展因此收到的税赋,可能要达到十倍以上,也就是可能有五千万贯以上的商税……”
听到这里,吴育忍不住笑了一下,然后章衡与赵祯都看向他。
吴育呵呵道:“陛下,您别听这小子瞎扯,他还年轻,他哪里知道三司这几年的全部税赋加起来都没有超过四千万贯,他这嘴巴一张便是五千万贯一个亿的……这不是瞎扯是啥,陛下您别怪他,毕竟才十几岁的年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