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第1/2段
那日的事于温见宁她们而言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随着来到蒙自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正式开学的日子逼近,她们必须尽快适应在蒙自的生活。
正如钟荟的母亲所担心的那样,学校的生活条件的确不算好。
住宿楼拥挤,一到晚上窗缝就漏风,呜呜的风声让人心乱,不知被哪个同学起了名字叫&ldqu;听风楼&rdqu;,一时之间在全体女生中传开学校食堂的饭菜太淡,几乎没有盐的滋味,可若说出去下馆子,一来许多同学囊中羞涩,二来当地饭馆的卫生条件实在堪忧,尽管同学们发起了灭蝇运动,也不是三两日就能见成效的。
生活条件尚且如此简陋,精神娱乐更是匮乏。除了那天她们逛的那条街外,城内稍没有消遣的地方。有些爱逛街的女同学们在一条街上找到了间越南人开的咖啡馆,可有没有咖啡馆都还好说,最让温见宁她们无法接受的是学校在蒙自的图书馆。
蒙自这边的学生们分批前来,而她们又是最早到达的那一拨,学校一时还没有开课,但图书馆已向全体学生开放,允许他们在里面借阅、自习。然而联大两次迁校,大批图书、仪器的长途搬运困难,至今还未能完全搬完。再加上这次校本部设在了昆明,分到她们这边的图书少之又少。
临时图书馆里只有十几个座位,她们第一次去的时候太晚,座位早已被人占满了,只好在图书馆内站着看了一下午的书。第二天宿舍里五个人一早就去了,可还是抢不到座位,因为还有人起得比她们还早,甚至还在门口排了长队,等一开门就挤进去。到了夜间,由于蒙自当地治安不好,她们往返图书馆,还是被学校派来的校工们一路护送回去的。
又过了几日,好不容易等到院里派人通知,说是要发国文课本了,众人兴冲冲地跑过去,却被告知,由于印刷的纸张不够用,她们的课本数量不足,有些同学只怕没有书,建议大家先互相传阅手抄。温见宁她们六个人只分到了一本国文课本,只能把书拆成几份,匆匆抄起书来。大家白天躲在宿舍里抄书,饭点轮流派人去把所有人的饭都买回来。
这样一天下来,所有人都抄得手酸腰痛,到晚上灭了煤油灯,在床上进行宿舍会谈时,每个人都不免牢骚几句。最后冯莘安慰道:&ldqu;咱们只是缺几本书,互相借着抄一抄,看一看也能解决问题。听说隔壁法律系现在只到了一位教授,等开学了,还不知道怎么样呢。&rdqu;
而和法学系的那些学生相比,至少她们还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众人这才不说话了,宿舍里渐渐静了下来。
呜呜的风声又顺着窗缝钻了进来,不知是谁先叹了口气,翻过身去。木床吱呀吱呀地响,其他人也接二连三地翻身,拉上被子准备睡觉了。
只有温见宁还在对着窗户,借着月光又翻了翻那叠粗糙的课本纸页,上面还散发着油墨味。为了精简纸张,这次印的书上只有课文,连作者注释都无。
不过温见宁却很清楚,这几页纸上所印的那篇课文,正是联大一位教授的成名之作,当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轰动。从前她读书时看到过,非常喜欢,还曾经模仿过这位教授写了几篇不成样子的习作。像这样作品被选进国文课本的教授在联大里还有好几位,而在不久之后,她就要坐在讲台下,听这些国内最杰出的文人学者讲课了。
一想到这里,温见宁只觉一切烦恼仿佛都烟消云散了。
她又看了好一会,这才将纸页放在枕下,闭眼安心地睡去。
……
香港到越南海防的轮船不多,每次往返只能运来几十名联大的学生。直至四月底,文法学院的学生才陆陆续续地到齐。这个学期对于她们来说,才算真正地开始了。
开学当日,学校邀请了好几位教授上台演讲。
演讲的主题都差不多,大意都是勉励在国家值此危难之际,同学们应当勤勉自强,为民族保存文明的火种。尽管这一类的话,温见宁她们这些日子断断续续也听过许多遍,但坐在礼堂内还是听得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开学典礼过后,她们终于开始正式上课了。
联大的大一学生不具体划分院系,按分组来上课。由于学校在两次迁移中流失的学生太多,她们这一级的大一学生最终来到蒙自的只有几十人,上大一国文、英文之类的必修课时,差不多一个教室就能装得下。
一年级的学生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学校对此很重视,国文、英文这类的各学院必修课都有好几位知名教授坐镇。联大的教授们们来自五湖四海,有些教授是中式的书香门第出身,有些教授在欧美各国留过学,性情各异,但无不气质鲜明,个性极强,令人一见难忘。尤其她们中文系的几位教授,更是五四以来广大青年学生心目中的精神领袖。
最初的激动与兴奋渐渐褪去后,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