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第1/3段
沈学姐一声令下,她们这些小兵卒不敢不从,但取什么材、有什么要求,沈学姐也一个字不提。回去后,温见宁对着摊开的稿纸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有头绪。
和她一样发愁的还有钟荟,沈学姐当然不可能就把这件事扔给温见宁他们这么几个人,最后还是发话让整个话剧社的人都一起帮忙想,只是对其他人没有硬性要求,全凭自愿。所以钟荟只发愁了一会就去看别的书了,发愁的只剩下温见宁一个。
她才发愁了没多久,同宿舍的另外几个女孩从外面回来了,屋里立即热闹起来。今日难得都没课,又聚在宿舍里,大家热热闹闹地说了会话。
冯莘打听到消息,说是学校里已在筹备校刊的事。宿舍的几个女孩一听都颇感兴趣,就连温见宁也抬起了头。然而一听到冯莘说,负责的教授已经说了,校刊上发表的文章不允许涉及国家大事,只谈校内事务与文艺时,大家顿觉扫兴不已。
钟荟撇嘴:&ldqu;这也不让说,那也不让说,还有什么意思。&rdqu;
阮问筠也冷笑:&ldqu;内地都已经打成那样了,咱们学校里还有人想做武陵人呢。&rdqu;
温见宁没有附和她们,心里却也觉得怪没劲的。虽然她也不喜欢把文艺与政治放在一块谈,可国势如此,想要把学校圈在桃花源里,这怎么可能。
她这样想着,从手边抽出厚厚一沓稿纸,上面写满了字。
这是温见宁不久前才写完的短篇系列。
当初和钟荟逃到香港安定下来后,温见宁就一直想把北平沦陷时的事写下来,但当时苦于没有思路,后来到了学校后,一再拖来拖去,居然拖到不久前才写完初稿。她打算等收到齐先生那边的修改意见后,再考虑投出去。
至于投哪里,她早就想好了,上海沦陷,齐先生那边多有不便,这等文章不宜再交由她代为投递,顶多只能让齐先生帮忙修改。她待过的几个地方里,只有如今的香港还是一片乐土。钟荟的父亲就在香港大公报任职,把稿子往那边投,她完全可以放心。
可即便有相熟的长辈照顾,若是自己写的东西上不了台面,温见宁也不好意思把稿子交过去,所以她铆足了劲想把稿子改好了再寄走。
手上的这一组系列短篇,她给它起名为永定桥,这一来是文中的地名,二来则取自山河永定之意。故事的主人公文慧,是外地去北平备考的女中学生,租住在一间住了十几个人的四合院里。四合院几乎是一个小社会,其他十几名租客身份、性情各异,囊括了北平中下层小人物的缩影。
这些短篇多数是从文慧的视角出发,使她作为一个旁观者,目睹了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前后这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只有最后少数几篇是借他人之口叙述,交待了文慧逃出北平后的一些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慧这个主要角色就是她和钟荟两人的合体,她的所见所闻和她们在那段日子的经历也大多一致,不过部分地方略有修饰罢了。
温见宁看着看着手稿,不知不觉又在上面涂涂改改起来。
等她修改了一阵累了,正打算放下笔时,脑海中突然灵光一现。
巧了,这不是有现成的题材可以写吗。
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温见宁立即抓起笔奋笔疾书起来。
……
几天后,话剧社的成员再集体碰头时,就轮到温见宁和另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