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沈静芷虽然并不是多严苛的人,但她本身在同学们心中威信重,又天生一张冷脸,看着就不大亲切,有些惯会耍懒的同学对上这位学姐更是又敬又怕,尤其当时和温见宁一样被点名的几个同学,你捅我我捅你,互相使眼色,都想磨蹭到最后一个。

  温见宁想了想,索性上前打了头阵。

  她不知道的是,即便她不第一个上前,沈静芷也正准备让她先来。这会看她主动过来了,沈静芷看着不动声色,心里还是满意的。她接过温见宁递来的稿子,才低头看了一眼题目,就奇怪地看了她一眼:&ldqu;你既在北平待过,也应当知道宛平城内不设钟楼。&rdqu;

  温见宁写的这个故事名为宛平钟声,诚如她所言,宛平城内的确是不设钟楼的。不过她只说:&ldqu;知道的,只是觉得合适,就起了这个题目,您先继续看吧。&rdqu;

  沈静芷这才接着看了下去。

  温见宁并没有延续沦陷后的北平这个题材,这次的剧本里她写了另外一座孤城宛平。

  当初温见宁和钟荟在北平时,整天靠着小报和茶馆的道听途说来确定宛平的战况,再有先前写永定桥的经验打底,至少写出个剧本的框架来还是没问题的。

  宛平自古以来是京师南面的门户,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更是中日双方激战的中心,而近在咫尺的宛平城居民便成了第一批日军入侵的受害者。

  剧情一开始出场的是宛平城一位年老的打更人,他在七七事变当晚听到了第一声枪响,起初还疑心是自己听错了,发现是城外在打枪后,他连忙通知宛平城里的几户有交情的人家。

  打更人年迈又无子女,平时多靠这些人家接济才能勉强糊口。这几户人家里,有儿子就在二十九军当兵的,有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甚至还有寺庙里的僧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这些人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可在残酷的战争以及没有人性的侵略者面前,所有的侥幸和逃避,最终还是化成了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宛平城内的普通民众终于联合起来,和前线士兵们决心一同抗日。但敌我相差悬殊,最终宛平城还是被日本人打开了门户,一通烧杀抢掠后,被炮声震聋的老打更人在断壁残垣中渐渐远去,最后只留下一声声凄凉悠长的梆子声。

  沈静芷看了很久,等看完结尾,才缓缓舒了一口气:&ldqu;虽说卢沟桥事变这个题材被人写过许多次了,但写得还不错,有参加哪个社吗?&rdqu;

  温见宁摇摇头,她暂时还没那个时间,至少要等下半年适应过来,再考虑这些事。

  沈静芷低头又翻了翻她的本子:&ldqu;你这故事,作为改一改足以发表了。不过作为戏剧来说,有些冲突和爆发力都不够强烈,人物语言太书面化,有些地方也不符合这次宣传抗日义演的要求。但本子我还是先留下了,稍后如何还要听听同学们的意见。&rdqu;

  她一口气挑出了许多不如意之处,但看脸上的神情却又分明是满意的。

  温见宁自然没有异议。

  过了一会,沈静芷陆续把上交给她的那些稿子分发下去,在话剧社的同学们中间传阅,之后不记名投票进行表决。最后投票结果出来,还是定下了温见宁的故事。

  钟荟知道了笔温见宁还要兴奋,恨不得立即回宿舍告诉其他人这个好消息。温见宁当然也很高兴,可高兴归高兴,她他连忙通知宛平城里的几户有交情的人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