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事实上早在七月底温见宁刚抵达昆明时,香港那边就已经有了动静。

  但由于永定桥系列篇幅较长,直到不久前才刊登完。再加上书信在路上耗费的时间,她今日才收到回信。

  钟荟的父亲在正式刊登前帮忙拟了另一个标题,一个女学生在北平沦陷前后的见闻,这样一来这些短篇有了纪实的味道。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永定桥的发表是已经有些晚了,毕竟卢沟桥事变已经过去了一年,能写的大多都已写了,但写的人虽多,却少有公认的好。

  这一来是由于当时局势紧迫,报纸上的讨论都围绕着战况国情,发表的大多是时评,而后的话剧、诗歌等创作更多是为了发出爱国的呼吁声而作,虽然情感鲜明强烈,但艺术上却稍显不成熟二来但凡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作品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窥以全貌,

  在卢沟桥事变刚刚过去一周年之际,终于有人能沉下心来写出这样的作品,自然引起了极大的讨论。从这种角度来看,永定桥的发表不早不晚,恰是时候。

  除了艺术上和抗日问题的探讨外,永定桥还让人们关注到另一件事。

  当初平津沦陷,有不少人拖家带口的往外逃出来了,可更多的人还留在了那边,不说别的,就说北大等几所学校,至今还有不少师生滞留在那边。永定桥中的女主人公历时四个多月才勉强在一位大学教授的帮助下逃脱,如今日军已占了城,往后的统治只会一日比一日严酷,那些困守在城中的师生该如何才能脱困。

  据说已有人公开呼吁政府应继续想办法帮助被困在沦陷区的师生,为国家抢救火种。这事当然不是那么容易的,可能若是能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注意到这点,也是一桩好事。

  当然,讨论的声音中也不全是积极的。

  有人认为主人公文慧作为一名学生,国难当头之际第一时间想的是如何逃跑,实在过于消极,还有好事之徒将这种逃离曲解成是在影射的撤退。温见宁对此已有预料,并没有放在心上。如今这个时代的报刊杂志的特色就是如此,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

  在抗战爆发后,口借爱国排除异己、浑水摸鱼的更是大有人在。只要温见宁自己问心无愧,只要她真正想传递的声音能让更多人听到,那么她所做的这些尝试,就不算白费。

  她心满意足地收起了信,在钟荟的床上留了张字条,就先一个人去了陆公馆。

  陆公馆位于昆明的圆通寺一带,宅子从外边看是中式的宅院,门口蹲着两只石狮子,进到院子里才发现里面的建筑还带着些法式风情。

  陆家的姨太太打扮得漂亮,衣服上绣着精致的纹样,身上戴着苗族繁复的银饰,耳朵上还要明晃晃地一对翡翠坠子,活像个移动的首饰架。人也很倨傲,连名字都没问过,用下巴看了温见宁一眼后就淡淡地示意让她先去书房讲讲看看。

  书房里已经有了人,除了她那对学生外,还有一个男同学正在教小男孩功课。

  温见宁看清对方的面孔时微微愣了一下,这不正是那天她见过的男同学吗。

  不过比起那天初见时的狼狈,今日对方体面多了。虽还是那一身旧长衫,但对方的鼻梁上多了一副金边眼镜,想来应当不会再是一副什么都看不清的样子了。只是看对方的侧脸,温见宁那种莫名的熟悉感又来了。

  不过她没有继续向下去,回过神来正打算与旁边的小女孩先做自我介绍,却被那小女孩抓起桌上的砚台砸了过去:&ldqu;才不要你教!才不要你这个穷鬼教!&rdqu;

  然而她早察觉不对,身子一闪,那砚台就冲着身后来看笑话的姨太太去了。精致的纹样,身上戴着苗族繁复的银饰,耳朵上还要明晃晃地一对翡翠坠子,活像个移动的首饰架。人也很倨傲,连名字都没问过,用下巴看了温见宁一眼后就淡淡地示意让她先去书房讲讲看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