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猜测和发现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路上,我问曹楠和胡来对山腹内的疑似大墓有什么看法。

  黄毛说里面有很恐怖的东西,最好离那里远远的,尤其是晚上;胡来则说如果墓的话,一定是秦墓,因为那块石碑上的字体是秦篆。

  我心头猛的电光火闪,秦篆,就是秦朝的文字。而那座庙里面供奉的大越武王赵佗,原来就是秦将。

  正好对上了!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心头冒了出来,山腹里面的坟墓,不会是大越武王,赵佗的墓吧?

  我不敢肯定,本来想和黄毛胡来探讨一下的,但一想起庙里的那个存在的警告,让我不要将庙的事情透露给任何人,便放弃了。

  回到店里已是晚上了,我吃过晚饭洗漱完便坐到了电脑面前。

  自己的历史学的很马虎,既然不能和胡来黄毛探讨,就得求助网络了。

  网络是最大的资料库,里面很多野史其实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无法被采信,因为这是一个迷信“科学”的时代。

  我首先输入秦篆两个字,打开百科,发现胡来没说错,石碑上面的血色字体和秦篆一模一样,像简化版的甲骨文,歪歪扭扭的。只能依稀可辨和现在的繁体字有那点形似。

  碑文书写:铁索幽冥,生人勿入!其中一两个字,我甚至找到了一模一样的。汉字五种笔画,横竖撇捺折;但秦篆完全不同,所有的笔画都是歪歪扭扭的,像蚯蚓在爬,有浓重的甲骨文色彩。

  正是这种半甲骨文的字体,在后来的汉朝慢慢演化了成了汉字。

  秦以前华夏属分封制,一个诸侯国都恨不得有几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整个王朝就更不用说了,乱的一塌糊涂。

  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消灭六国文字,改秦篆为唯一的合法字体,不合法的全烧了。

  汉承秦制,秦篆也被汉朝继承了下来,后来经过演化成了汉篆。然后是隶书,横竖撇捺折开始有棱有角,和现代繁体字就比较像了。

  秦篆,为现代汉字的早期演化打下了统一的基础。

  这也是秦始皇对后世最大的贡献。因为文字是一个民族最具凝聚力的东西。

  搜完了秦篆,我又键入了“赵佗墓”三个字。

  搜索出来的东西就比较乱了,各种正史野史传说漫天飞,但相同的一点是。赵佗墓至今没有被发现。

  我心头一跳,这离自己的猜测又近了一步。

  接着我大概翻找了一下,找到一本最接近那个时代的书籍记载,《蕃禺杂志》,上写:佗死,营墓数处,及葬丧车从四门出,故不知墓之所在。

  意思是赵佗建墓穴多处。下葬时多辆灵车从四个城门同时出发,其中只有一辆是真的,这迷惑了所有人,没有人知道赵佗的真正的墓在哪。

  这里的描写惜字如金,但完全可以看出,赵佗对他墓穴的安全下了很大的力气。

  南越国的主体民族是赵佗带去的五十万大军极其家属,秦灭后,他们便是秦朝的遗统。说白了就是一个小秦国。

  虽然大越武王这个称谓有些戴高帽的味道,毕竟南越国相对于同时期的大汉王朝来说,实在是算不上大。但到底是一国,一国之主上心的事。绝对是倾国之力。

  后世的事实也证明赵佗是成功的,到现在为止,都没能找到他的墓穴所在。

  难道金盆岭,会是赵佗的陵寝所在?

  种种蛛丝马迹。似乎都指向了这个结论。

  “金盆岭,赵佗墓。”我嘀咕这两个词,忽然间脑海电光火闪,金盆岭的由来。是因为主峰金盆山像是一个倒扣过来的脸盆。

  那倒扣脸盆是不是像另外一种东西,坟包?

  倒扣的脸盆、坟包、陵寝、祭祀的越王庙……这么去串联的话,似乎离自己的猜想又近了一大步。

  金盆山,弄不好真是大越武王赵佗的陵寝所秦灭后,他们便是秦朝的遗统。说白了就是一个小秦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