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一朝天子一朝臣 006 老丞相的苦心第3/3段
另外,杨元芷那边的准备也异乎寻常地迅速。这倒不是完全没有由来。首先是皇帝亲自下旨交办的事项,如果还在那里拖拉扯皮,一不小心就会犯上抗旨的大罪。其次是有老丞相居中指挥,将一桩桩差事分割得条缕明细,不会有互为掣肘的麻烦。再次则是户部尚书叶源璐、工部尚书鲁贾都算是郑昌一系的,据宫里传来的消息称幽燕王支持皇长子继位,那户、工二部当然没有阻挠的理由。兵部老尚书傅夔,原是郑荣领兵时候的上司,后来又是平级将领,最后成了下属,与郑荣的渊源非同寻常,自然是有求必应。甚至皇次子掌握的几部,也都寻思着讨好幽燕王,乘此机会做最后拉拢的努力,拉下脸来同户部、工部配合。如此,朝廷上下出现了百年未见的齐心一致的景象。等到郑荣府上准备妥当,杨元芷也已亲自押送赈济物资,前来幽燕王府上交接。
郑荣听人报称杨丞相亲自来府上办理交接事宜,既感到吃惊,又感到惊讶,慌忙整理好衣冠,迎出门去,老远就开始招呼:“区区交接俗务,竟敢烦劳老丞相屈尊,学生真是诚惶诚恐。”
杨元芷也抱拳作揖,异常客气地说道:“此事乃圣上亲自交代的,老朽再怎么昏聩,也不至于迁延拖沓啊!”
两人寒暄着互相让进了王府。因谈的并非什么机密事宜,也就在正堂端坐、品茗、畅谈了。大抵是户部测算下来,接济灾民需要用白银一百万两,但户部目前能拨出的银子不过十二三万两,连同河南及周边各州调拨义仓、平仓的粮食作价,有约七十万两,仍有三十万左右的缺口。目下只有等江南漕运输送的钱粮抵达京城洛阳方能填补,但需等待至少半个月。郑荣则表示可以即刻启程,幽燕道同河南道交界,军屯连年丰收,粮草、腊肉等足够十万精兵十年之用,临时划拨出来供应河南是十分方便的。杨元芷当然知道郑荣宁可拿出一些钱粮出来,也要尽快离开洛阳的用心,当即随声附和,说了些空洞的赞扬言辞,便请郑荣去清点物资。
大汉沿用前朝赈灾体系,设立义仓和平仓赈济灾民。各地义仓由朝廷直接管理,每年均由户部拨款买入新粮,淘汰陈粮,保持仓储饱满,遇旱、涝、蝗等重灾再开仓放粮,保证灾民能半饥半饱支撑到下季粮收。平仓由各州州牧管理,遇丰年米贱则高价收购,遇到灾年米贵则低价出售,用以平抑米价;遇大灾之年义仓粮食不足赈灾,则必须有户部指令,方能无偿放赈,以防官员贪污。两套仓储制度互为弥补、互相约束,本是一套极好的制度,怎奈前朝吏治腐败不堪,朝中官员同封疆大吏同谋贪污,导致两仓空有其名而无其实。直至旱涝连年,无力赈济,激起数州民变,太祖高皇帝趁机起义,顿时天下响应,这才有了今日之大汉。
也正因此,太祖对两仓极为重视,曾有地方官吏伙同户部官员贪污户部购粮款项,致使义仓亏空一案,太祖便亲自审理又主持清理全国仓储,经过一番梳理判决竟凌迟、腰斩、弃市、赐死官员百余人,其余充军、流放、革职者不计其数,至此天下赈灾仓储方能大治。故自太祖之后,凡是皇帝要整肃朝中官员,则必从义仓起,整顿地方官员则必自平仓始,这才保证大汉两百年来每逢灾害总能及时赈济,未有大的民变。只是先帝同当今皇上对官员极为宽容,三十年未曾清点义平两仓,两仓运营已然是打了折扣。
对此,作为百官之首的杨元芷心知肚明,故在拟旨由幽燕王郑荣统辖两仓放赈事宜之外,又特地从户部拨出现银十余万两,以便仓储不足时可向富户购粮赈灾。不过这点毕竟牵涉外朝官员的脸面,就算皇帝偶尔问起也要稍加掩饰,谏言整顿也需小心暗示,不可同外藩道也。
郑荣一时半刻也想不到这些细枝末节,只觉得杨丞相考虑周到,暗下决心定要将这桩差事办好不可。
------------------------------------------------------------------
PS.中国古代早期,皇帝通常并不亲政,而是将政务委托于宰相,使得皇权和相权相互对抗统一。一般而言皇帝能力较差但能继承,而宰相能力较强却是流官,但是皇帝拥有任命宰相的权力,因此相权逐步被皇权吞噬。这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