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一朝天子一朝臣 033 易守难攻毓璜顶第1/2段
前线战报源源不断传入幽燕王府。
东线崔楠韦护二将自汴州之战招降十万人之后,一时仁名远播,跋山涉水专向其投诚的叛军不计其数。投降民军,皆令其互相举发,仔细分辨,凡天尊教头目均严惩不贷,取擒贼擒王之意;愿回乡务农的,则发给路费,任其离开。尽管如此,一月之内招降纳叛竟有十五六万人之众。其余意图顽抗的,无不一触即溃,不成气候。至此汴州及周边汝州、郑州、徐州等州县叛军已大抵扫平。
西线郑鑫郑森战果更大。郑鑫一入河南,便摆出幽燕王长子的派头,会同河南刺史李心儒、节度使吴延,召集邓州、海州、青州、冀州州牧及中郎将,定下稳扎稳打、坚壁清野之策——严令村民农夫携带口粮、牲畜、家禽及农具耕牛搬入坚城之中,逾期不动的便以资敌论处。
民军无法就地补给粮草兵员,只好冒险强攻。可叛军哪有云梯、石砲等攻城利器,一时难以取胜。郑鑫郑荣便远远静候大批叛军集结,先用骑兵突击,再以步军扫荡,又同城中守军里应外合,尽歼攻城民军。他们兄弟二人每到一处,均是这样作战,可怜天尊教叛军要么饿死、要么杀死,只好向关内、山东两道逃窜。
可是这民军全是本乡本土的农民,听说要背井离乡,大军还未开拔就已散了大半。关内山东两道刺史、节度使听得消息,唯恐背上开门揖盗、引狼入室的罪名,无不在同河南交界的河流峡谷布下重兵。叛军走投无路,只好孤注一掷,重回河南道聚集一处,与官军决战。
这正合郑鑫、郑森之意,于是抖擞精神集合幽燕道客军、河南本地兵马及团练乡勇六万余人,在伏牛山下一场大战,直杀得十万叛军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却怪河南官军不堪一击,被叛军首脑率领千余亡命之徒杀开一条血路,潜入伏牛山去了。
这天尊教造反作乱之心始终不绝,绵延已近千年。如今平叛形势大好,郑荣便一心想乘机除此大害,严令河南军政官员必须配合幽燕大军进山围剿,势必将天尊教叛军一网打尽,以绝后患。
至于西线大批俘虏之事,郑荣闻之却是极感欣慰,不住向谋士钟离匡赞叹:“淼儿竟如此仁厚,颇有古圣贤遗风,可远胜本王当年了啊!”
钟离匡是何等聪明之人,对幽燕王想立郑淼为世子的心思早就心知肚明,却半点不想掺和,就事论事道:“这移民实边之策,关乎国家根本。当年神宗变法也曾计划迁移川中百姓至河套垦荒,神宗皇帝这般英察果断,最终也不过胎死腹中。如今皇上不理政务,朝中各部大臣又忙于党争。故学生以为,此事若是呈报朝廷,恐怕会泥牛入海,不了了之吧。”
钟离匡说话从来直截了当,但确实言之成理,郑荣思索了好一会才道:“不如我们这呈文也用欲擒故纵的兵法。明言当年川中富庶,百姓自然不愿千里远赴河套而同突厥争地;如今河南与幽燕相邻,这十余万人皆是情愿背乡离土来幽燕开拓,情势与神宗之时已大不相同。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钟离匡皱着眉头说道:“即便这样,户部也未必就会同意啊!可眼下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
“那本王是不是要奏明圣上,直达天听呢?”
“万万不可!”钟离匡的语气异常坚定,“当今万岁只想着长生不老,巴不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奏章又怎会准奏呢?一旦被皇上驳了,那就没有半分回旋余地了。恕学生狂悖,也就王爷身份崇高,换作寻常大臣,这奏章万岁还未必过目呢!”
郑荣听了深深叹了口气道:“那就烦劳先生按方才的意思,拟一道呈文,发往户部去吧。”
幽燕王一纸要求全歼天尊邪教不留后患的将令,不出三天便已传到河南。
崔楠韦护二将及郑淼仪之兄弟二人,因早做打算将俘虏的民军带回幽燕,已移军于两道交界之处,因此第一个接到将令。于是四人商量,由郑淼韦护带领大部将士看管降军,仪之崔楠二人则率领一支轻军赴伏牛山进剿天尊教。
走了五六天,两人才赶到伏牛山下,四周却无一个敌军。仔细向当地官军打听,这才知道原来经过几日的搜山围剿,天尊教徒已被压缩在伏牛山主峰毓璜顶上。然而毓璜顶地势险要,郑鑫、郑森兄弟二人使尽各种办法,或强攻或巧取,竟连毓璜顶的山门也没摸着,正为此事焦虑。
因此,崔楠仪之刚与郑鑫郑森刚刚会合,还未寒暄几句,便被请上山来观察战事。
&em>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