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穴居生活(中)第1/2段
今天醒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中午时分,所以算是省了一顿早饭,到了现在,胖子觉得又有点饿了,大约是运动之后有所消耗的缘故。只是晚上吃什么呢?
中午吃了熏肉,晚上是不是换换口味?要不,试试看葛粉?可是那玩意也不饱肚子啊,用来当早饭还差不多。
胖子搬家之前,收集了不少的葛粉。前两次环岛,胖子都在齐山上看见了这种藤蔓植物。现代时候,池城有很多的野生分布,但是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了。
胖子认识野葛,完全是因为他丈母娘以及他老婆的大姨的原因。她们都会做葛粉,有时候还会去挖野葛。作为女婿,胖子当然要去帮忙。一来二去的,自然也就认识了。
野葛的生长都是一片片的,找到一株就等于找到了一片。胖子拿着工兵铲,吭哧吭哧的挖了半天,很快就存储了好几背篓的量。
挖出来的野葛的根部,就是葛根了。这玩意儿很有用,既可以当做食物的补充,又是一味中草药。受外伤或者被动物咬伤的时候,还可以用葛根煮水冲洗伤口。
挖出的葛根清洗干净之后,切成小段,蒸熟了就可以直接吃,但是胖子不大喜欢这种吃法。因为这样吃是降火的,而且嘴里总觉得很苦。要是想将葛根长久储存的话,那就得继续进行加工,做成葛粉才行。
按照传统的制作葛粉的办法,需要捣臼等各种工具,但是一时半会的让胖子上哪里找这些个去?于是变通了一下方式,直接用砸的吧。虽然效率不高,但是能用就行。
先把葛根的外皮削去,皮里的纤维很多也很长,可以用来编织。去皮后,把里面的部分切成小块或者小条,经过风吹日晒,先进行脱水。然后削一段树干做成棒槌,在石头上开砸吧。一顿猛捶,把去皮的葛根全部砸碎后,丢进坛子里,加水搅拌,得到浑浊的黄白色溶液。
然后再拿来一个罐子,口上蒙着布用作过滤,把溶液倒进这个罐子里,原本混在在其中的纤维和碎块等杂物就都被过滤掉了,溶液基本变成乳白色。然后经过沉淀,罐子底部就留下了一层白色的葛根淀粉。
撇掉罐子上半部分的清水,再经过干燥之后,就得到了葛粉。当然,这时候细腻的淀粉已经板结成了块状,更好收集和储藏。吃的时候,可以煮,也可以用沸水冲。
前世的时候,基本上吃葛粉都是用刚烧开的开水冲的,经过快速搅拌,就成了半透明的胶糊状,加点糖,好吃得很。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这玩意儿解酒,根据胖子的亲身体验,效果很显著,和绿豆汤有的一拼。
不过胖子冲葛粉的手艺不好,经常冲不熟,里面有白筋,要不就是成了粉糊没有粘性。所以一般他自己动手都是用煮的,这样更简单一点。
但是吃葛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调剂吧,用作下午茶?或者垫垫肚子?专门吃这个能吃得饱吗?要不,奢侈一把,煮一罐子菰米饭?可是好久都没有这样烧过饭了,胖子用电饭煲用了几十年,现在用火来烧干饭,要是烧糊了岂不是可惜?干脆,煮稀饭吧,享受一回。
取出一只带耳的罐子,装上水,从火堆上把煮茶水的陶罐换下来。又打开一只陶罐的盖子,从里面抓出一把棕褐色的菰米,放进火上的带耳罐子里。想了想,胖子又抓出了半把丢进去煮,然后仔细的把储存菰米的陶罐盖子盖好。
今年收集的菰米不够多,主要是胖子发现的晚了。等他想起来这回事,很多菰米都已经脱落完了。前世的时候,菰米就很稀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要不是胖子喜欢看杂书,还在起点的一些里看见过,也根本想不起这一茬来。
实际上,古代的时候菰米还是不少的,甚至是粮食作物之一。古人称之为“野米、茭米或者是雕胡米”,用它做出来的饭,就是有名的雕胡饭了。
只不过后来因为受到病菌感染,不再结菰米了,反倒是根部膨大,于是人们就改过来吃它的根部,作为一种蔬菜。在池城,人们称它为“高瓜”,更多的地方,人们是叫它“茭白”。
白沙湖的岸边,就生长着不少的野高瓜,一丛丛的,长得茂盛而高大,黑水鸡或者苦恶鸟等很喜欢在高瓜丛中躲藏或者筑巢。
胖子一开始是想等天凉了就去采高瓜吃的,结果一直没顾得上这一茬。等他想起来要去采高瓜的时候,却意外发现了高瓜的种子,而根部却没有印象中的那么膨大。这是什么情况?
胖子摸着脑袋想了半天,一拍大腿,终于是想起了菰米饭或者说雕胡饭这回事情。可惜时间已经晚了,很多的菰米都已经脱落掉或者是被动物们吃了。他采集了半天,跑了好几个地方,才收集了这么两罐子。当然要好好珍藏,慢慢品尝。
搓掉外皮又晒干过后的菰米,两头尖,中间圆,棕褐色的外表。一厘米多一点的长度,直径一两毫米左右,比普通稻米要大上不少。捏在手上有点油质的感觉,又硬又脆。煮粥肯定很好吃,胖子还没有尝试过呢。
不过,要是明年有时间,就试着种植高瓜。不怎么需要管理,还有菰米可以收获,多好的事情啊。
那么,一。古人称之为“野米、茭米或者是雕胡米”,用它做出来的饭,就是有名的雕胡饭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