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清明时节第1/2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于杜牧的这首《清明》,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但是刘宝对这首诗却更有独特的情感。不仅因为小学课本上就有这个内容,更因为杏花村的所在地就在池城。
好吧,先不去讨论杜大诗人所说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那是史学家和考据学者的事情。但是唐朝时候,杜牧倒确实在池城做过刺史,齐山上那座翠微亭就是他修的,原址就是在现在越野车所停放的位置,山腰的那个平台处。
算算日子,想到清明,自己又正好在齐山,于是触景生情,让刘宝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这首《清明》诗。按照池城的风俗,清明的时候要吃“蒿子粑”,要去给先人扫墓,或者要去踏青等等。
不过随着时代的推进,很多的传统习俗都已经丢弃或者被遗忘了。但是清明扫墓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似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这样?
可是一个人在这边,除了思念亲人以外,似乎也没什么地方可以去的。踏青?算了吧,刘宝现在可以说天天在“踏”,早没了那个兴致了。
扫墓?这个年代,自己孤身一人,能给谁扫去?想到这个,刘宝未免有点落寞。
不知怎地,他竟然就想到了当初,在藏兵洞里清理出的那具遗骸。后来被自己给埋葬在水边山谷里的小山包上了。怎么说,这也是刘宝在这个时代遇见的第一个同类,尽管只是一具骸骨而已。
“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身上有什么故事。不过一个人在那边也蛮可怜的。要不,去看看?”不知道怎么想的,这个念头就钻进了刘宝的脑子里,考虑了一会儿之后,他竟然真的决定要过去一趟。
就是这个心血来潮的念头,却让刘宝有了意外的收获。到了遗骸的埋骨处,他却发现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做的,既没有香烛鞭炮,又没有黄纸贡品。于是就鞠了两个躬,重新铲了一点草皮铺上去而已,也算是尽了一点心意吧。
但是在回来的路上,刘宝看见了远处的半山腰上,那群野山羊正在那里。一开始,他还没发现什么异常。看见了就看见了呗,现在是春天,他也不想打那些野山羊的主意,越冬的时候已经捕捉过两只了。
本着春季减少捕猎次数,给它们繁衍生息的念头,刘宝也没搭理它们,自顾自的走着。但是走着走着,随着与野山羊距离的拉近,刘宝开始觉得不大对头了。
自从他捕到两头野山羊之后,羊群已经开始对他产生防范和恐惧心理,认识到刘宝也是一种能够伤害它们的“猛兽”。所以后面再见到刘宝的时候,虽然还不至于掉头就跑,但是一定会保持一段较远的安全距离。
根本不像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时候,羊群可以容忍刘宝接近到二三十米的距离。可是今天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和刘宝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了,羊群尽管已经开始越来越紧张和不安,却仍在原地徘徊。
直到疑惑的刘宝迫近了它们的心理底线,羊群才在头羊的一声鸣叫之后,纷纷掉头意,越冬的时候已经捕捉过两只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