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摹道境,翠坊绽异彩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崔尧臣以传世的《玉玄清静经》为例,这本古书原本踪迹杳然,而誊写本如今家喻户晓,被当做上乘经文在书堂道馆传诵。而其中寥寥数百字后潜藏的境界,却因孤本失传而无从可考。只有将其中的片语残段分解出来作不同解读,如幻术中以其‘空字诀’释意幻海,大虚空教却用‘空字诀’释意虚空术。

  正因为古经孤本的难得,书圣才会被大域如此尊崇。他们被尊崇,不在于他们学识渊博,一笔好字,而在于他们能摹刻经书,誊录原文。其他大境界的人虽能体悟书中境界,却不能分解笔迹走势以及其中种种微妙的变化,所以他们只能摘抄古经中的只言片语。

  他们誊写的文字,自然不能有原经中的空间。但圣手可以通过一遍一遍拓印摹刻,来复制孤本,并完整保留其中的韵味。这样一来,圣手的作用不言而喻。

  然而,作为圣手,若有人想要请你摹刻孤本,你便能看到这些书,无论是典藏还是秘笈,圣手的见闻自然就要比他人广博的多。所以紫微域传着一种规矩,“圣手摹书,只取一停”。意思是说,让圣手摹刻孤本,仅仅只让其摹刻书中一成,既是报酬,又防外泄。然而大域圣手摹那些残卷孤本时,摹刻四成五成的多的是。毕竟这世间能称得上圣手的并不多。

  如太渊圣地的《太渊经》,乾元圣地的《乾元经》这些道经皆传自先圣。自传承至今,各自被摹刻三本,以便传承。每本耗时八十年,经手的圣手过百人,其他诸经皆是如此。

  脊轩坐在前排静听,内心阵阵感叹,真是不虚此行。

  原来书还有这么多讲究,真后悔前几次忙着游走文渊阁,加之赌孩子气,没来听讲。

  如今看台上那手握金笔的中年男子,颇有些英姿飒爽。

  崔尧臣讲完摹刻大境,今日在书法上的主讲开始了。

  他喝口茶,顿了一顿。

  一挥大笔,凌空在锦帛上写上三个字——“山、风、存”。用笔如凿,力透纸背。

  这三个字落成,众人就看出了其中的异乎寻常。

  “山”字如一块巨岩,厚重载物,沉沉的压着。

  “风”字俊朗,时刻在变化。

  “存”字明明灭灭,若有若无。

  崔尧臣收笔,坐上太师椅道:“这是我掌握为数不多的能凝出道韵的字,你们不妨盯着这三个字,下笔仿写一下。”

  弟子们纷纷提笔。

  “这有什么难的。”劲旭刷刷几下在纸上写上“山、风、存”三个字。

  林烛照撇嘴笑道:“圣手是让你盯着他的字仿写,不是让你自己蒙头写……这不是教你识字!”

  脊轩展纸凝目,逐个细瞧,只见那“山”势雄宏,郁郁葱葱。“风”声细细,轻柔缠绵。那“存”字忽远忽近,最难琢磨。

  整体看去,却又是一番风景,恍惚风卷过山野,山头寂寥,草木在风中颤动;恍惚山时隐时现,风忽大忽小。

  脊轩想起父亲的字画中,那云飘雾起,日升月动之象,大约也是这样。

  林烛照盯着那字,开始动笔模仿。一撇一横,竖弯钩,眼看‘风’字成了,接着写‘山’字时,只听“啪”的一声,笔头裂开了,笔杆脱节。她低头看时,只见两个字写的歪歪扭扭,不成样子。

  脊轩也动笔了。在写字上,他信心满满,可这回一落笔,却有种颇为滞涩之感,似乎有重物坠在手腕上,沉沉的压着笔端,他一阵懊恼。心想,从小就看父亲写字,竟然连这样三个字都仿写不了,难免丢人。

  谁知刚一错神,就听到笔裂的声音。脊轩连忙深吸一口气,收敛心思。半晌后,笔停字成。此时,越来越多的笔裂声从四面传来。

  脊轩擦一把汗,俯首再看自己仿写的三个字,让他大吃一惊。

  只见纸上笔迹淡淡,就像蘸了掺水的墨写成。不过淡淡的笔迹前所未有的神完气足,三个字都歪歪斜斜,好在笔画完整。

  “看,快看!我写成了!”脊轩兴高采烈地拿起来给劲旭看。

  “你瞅瞅,周围很多人都说自己写成了!”劲旭斜睨脊轩一眼。

  “你这是手指蘸水写的吧,歪歪扭扭不成样子。”

  “胡说八道什么呢”林烛照道!

  脊轩被泼了冷水,怒而反驳道:“我是拿笔写的!你可好,盯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落笔呢!”

  “之前我不是写成了吗?”

取一停”。意思是说,让圣手摹刻孤本,仅仅只让其摹刻书中一成,既是报酬,又防外泄。然而大域圣手摹那些残卷孤本时,摹刻四成五成的多的是。毕竟这世间能称得上圣手的并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