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灭国不灭祠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禀报大王,微臣确实是接受了越国的好处不假,可是微臣这么做更多的也是为了吴国,现在的越国确实已经战败,但毕竟还有一战之力,如果他勾践真有抱死一战的决心,我吴国纵然获胜,也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微臣一片丹心可对日月先王,望大王明鉴。”

  “无论如何,寡人也不会答应这个议和条件,勾践也必须得死。”

  “大王还请三思!”伍子胥轻轻上前说道。

  见到伍子胥发言,夫差的怒气稍稍的小了一点,“伍丞相,为何连你也赞成与越国结盟。”

  “大王,如果你只安军于吴越一偶,以吴国之力吞并越国,虽然很是困难,却也并不是做不到,但是现在,我吴国所图谋的乃是整个中原的霸主。既然大王有心入主中原事务,那就必须得按照中原的规则行事,那越国乃是大周名下的正式诸侯之一,中原诸侯间的战争一直有着灭国不祀的传统。若我们在这个关键时刻,灭掉越国,必定会激起整个中原诸国的抗拒,北上与晋国赵鞅的和谈,还未开始,我们就已经输了,还请大王三思。”

  自从周平王迁都洛阳后,虽然中原混乱不堪,常年征战,但是所有的国家,都遵照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灭国不灭祀。战争最为主要的目的,仅仅是让对方臣服,就算是真的强占了对方的土地,也会给遗民们留下一块地方来供奉先祖。就算是霸道如楚国,在灭掉陈、蔡后,都让其复国了。

  当然会形成“灭国不灭祀”这种传统,还有着更为深沉的原因,这个时候的诸侯还是传统的城邦制国家,国家的控制力只能波及到很小的范围,广大的田野、山川是管不了的。因此灭了一个国家,如果离自己的核心区域太远,中间的无主地太多,离心倾向很大,民众也不好管理,所以还不如留着称臣纳贡算了。

  “哎!到嘴的肉,现在又吐出来,寡人实在不甘心,伍丞相所说的,寡人又何尝不明白,只是把越国在我们身边,始终是个威胁。当年先王大军攻入郢都,当时的越王允常利用我吴国精锐尽出,后方空虚之机举兵入吴,因此才会导致我吴国后来之败。如果不能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一劳永逸的解决越国,我们入主中原又从何谈起,要知道,越国可是楚国用来牵制我吴国的一步大棋。”

  “其实大王,保留一个孱弱的越国,让勾践到我吴国为质,对我吴国而言,或许更为的有利。吴国依靠着河流的便利,以舟为马,我们的优势是水军,这次的大战,我吴国之所以能赢得那么容易,也是因为勾践错误的把主战场选在了于我们有利的地势。但是从山地出来的越国,向来能征善战,很难被人给征服,如果我们想完全灭到越国,必定要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山地战,这样很可能会重复当年先王‘镐李之战’的悲剧。最后就算是能取得胜利,我吴国也会元气大伤,那些山地丘陵对我吴国而言,也根本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

  当年先王大军进攻越国,所希望的也不过是把越国逼退回仙霞山脉山脉,让我吴国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而已。一旦真的杀了勾践,越国民众必定会怨恨吴国,以越人的勇猛,失去政权约束的越国遗民,必定会各自为战,四处骚扰我吴国,这样一来,反而会得不偿失。

  而且在仙霞山脉以外,还有外越族,以我吴国的国力实在不宜多方开战,应该紧收战果。现在留下一个被我吴国控制的‘越国’,让其约束仙霞山脉之外的各族和越国百姓,比从肉体上消灭勾践,让那些限入混乱状态的越人四处为害,对我们更为的有利。”

  “伍丞相说的这些寡人也明白,只是难道就这样白白的放过了勾践那小子,寡人实在心有不甘啊!”

  “大王,以上所说的只是权宜之计,等到我们稳定了中原事务之后,再以吴国举国之力,那时在荡平越国也不迟。勾践既然已经来到了吴国,那也就不用再回去了,勾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文仲、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勾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

  “是啊!”这时伯宰也适说道:“就算不考虑越国,中原诸国也不会放任我们吞并越国,让我吴国坐大,等到我们和越国拼得两败俱伤之后,说不定反而便宜了楚国。据我所知道,越国为了换取楚国的出兵,准备把高阳明送给楚国,楚国已经派出军队前去接应,而晋国也知道了消息,派出武士往仙霞山脉赶去。”

  “现在我们必须得找到传说中的上古儒文,只有拥有了那个,我们才有和晋国去谈判的资格。”

  “既然这样,那一切就依二位爱卿所言。”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