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吴越的渊源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同时也是周武王夺取天下、巩固政权的主要助手,在讨伐商纣之前,周公旦制作《牧誓》,声讨商纣王的罪恶。在平定大商王朝之后,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

  大周建国之后,周公旦受封于现在的鲁国,但他并未前往,由长子伯禽前往就任,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同辅佐天子,因其采邑在周,故被当世及其后人称为周公。在周公旦之后,周公便作为一种荣誉的称号被保留了下来,到现在,大周的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了好几代的周公。除了周公旦之外,最为出名的一位周公,便是当年实行“共和行政”周公定了,但是当人们在提高“周公”这两个字的时候,除非特别的指明,一般指的都是周公旦。

  此时的大商王朝虽然已经被灭了,可是周族也仅仅是灭掉了殷商的核心区域,对于如何处置殷商的余民,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为了稳固大周王朝的统治,“屏藩周室”,拱卫周王朝,在周公旦的建议下,进行封建。

  周武王在周公旦的授意下,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来归顺王朝。释放了被囚禁的殷商王室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重新修葺高王子比干的坟墓,散发了鹿台的钱财和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把商纣王的儿子禄父封为商侯,继续留在商都,用这个办法来安抚其他商朝的贵族和诸侯。另外派他的叔叔管叔、蔡叔、霍叔分别担任管国、蔡国和霍国的国君,由他们对禄父及其他东方广大地区的商朝遗民和诸侯国君加以监视,历史上称为“三监”。

  不光如此,就连大周王朝的《周礼》传闻都是由周公旦主持编写的,东都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为了巩固周的统治,周公先后发布了各种文告,窥见周公总结夏殷的统治经验,制定下来的各种政策。

  在周武王病逝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继位的周成王尚且年幼,周朝的政治都是掌握在周公旦的手中。也正是周公旦的种种努力,才实现了周朝政治的平稳过度,顺利的在中原扎稳了根基,可以说周公旦绝对是周朝初期最为重要的一个人。

  因为武王病逝,此时妄图复国的武庚挑唆三监作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镇压了作乱的“三监”,杀了管叔、蔡叔,诛杀了武庚,封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祀,在宋建国,就是现在的宋国。武庚覆灭后,周公继续东征,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彻底消灭了殷商的残余势力,扩大了国土。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周公营建东都洛阳,封建大周诸侯,让他们到各地去建功立业。

  他的功绩以中原人的话而言,用几本书都写不完,不过统计起来,大约可分为:一是辅助周武王夺得天下,二是代理成王治理中原,营建新都,平定三监之乱,大行封建,三是参与了制定周礼,教化百姓,四是无从政野心,让位于成王。这四条中,任何人只要拥有其中的一条,就足够万世留名了。

  但是却谁想不到,他的身份居然还曾经是上古儒生,这个组织的首领,要知道,在世人的眼中,上古儒生可是大周王朝的死对头,周公旦的主要功绩都是在与那些上古儒生的较量中才出现的。

  “咳、咳”那位村长轻轻的咳嗽了一声,接着说道:“周武王确实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在他的任职内,带领周族入主中原,平定大商王朝,但此时刚刚入主中原的大周王朝,同时却也面对着各种困难。他们从大商王朝那里所继承的,除了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物质外,还有那一套僵化的体制以及无数的挑战。

  要想真正理解大周王朝那时的困境,我们还得重新从大商王朝说起,知道了这些,你们才能明白,为何上古儒生和大周王朝,为何会走到现在这种水火不容的局面,如今的这个局面,恐怕周公旦当初也没有想到吧!”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